讴歌,本名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现居北京,任职某制药公司。2006 年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北京出版社)。
本书以文学的笔法再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近百年的历史全貌,娓娓动人。
“老协和”的医学教育有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它重视启发式教育,重实践,重视人文、医德教育,曾培养出为数众多的大师级的良医、良师和科学家。老协和的理念,对中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是医疗业内人,协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协和内部,使之既可读,又有思辨的深度。
小时与同学打闹,铅笔芯插入手背。做护士的娘拿着火上烤过的柳叶刀,生剜下染黑的一块皮肉,还笑我:“哭啥,又没流多少血!”遂感慨医者之冷静,亲生骨肉当割便割,毫不犹疑。多年后笑谈此事,娘才说:“自己的娃要割块肉,交给别人不放心。”再看手背上的疤,竟是母爱的印记...
评分读这本书,不仅是在看协和,更是在反思我自己的学医历程。 应该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看了一期《天天向上》名校风云专场,那时我知道了中国除了有个北京协和医院外,还有个北京协和医学院,而且是八年制出来就是博士,录取分数线和清华北大差不多。那是我第一次对中...
评分读这本书,不仅是在看协和,更是在反思我自己的学医历程。 应该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看了一期《天天向上》名校风云专场,那时我知道了中国除了有个北京协和医院外,还有个北京协和医学院,而且是八年制出来就是博士,录取分数线和清华北大差不多。那是我第一次对中...
评分记得看这本书还在高考之前。 刷题之余就不停给自己找书看打发时间,恰巧就翻到这本《协和医事》。讴歌的文字很美,淡淡的带着一种历史感。协和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其名,淡然、朴实,透着让人平静而肃然起敬的光芒。彼时的医者学者都抱着一颗安之若素、勤勉治学的心,带着一种悬壶...
评分《协和医事》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眼泪几次忍不住留了出来,我被协和精神感动了。 做了这么多年教师,到底什么样才是好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我的头脑中变得如此清晰,一个真正伟大的老师,甚至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想要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必定如协和人一样...
故事是极好的(待长评)值得五星,协和是一个医疗版的联大,这里的故事动容、感染。但作者的文笔也是极烂,车轱辘话一大堆,说教和抒情色彩太浓厚,特别是很多东西说了一遍又一遍并不是那么条分缕析,感觉亏了这个故事。但确实,我们都知道协和好,却不知道协和哪里好,为什么好,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可也确实,协和的时代过去了,不只是协和,所有想认认真真做事做人的时代都过去了,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总是出问题。协和的好就在于理想主义,在于难以实践,在于初心,可是这个注意力这么繁杂的时代确实很难有了。作者最后说自己报考协和时的憧憬与无奈让我有了些心酸,或许不怪医生,他们也很辛苦,老协和的好在于充足的外部条件,所以它独一无二,缺少了这些,乌托邦免谈。另文革说的太少很不完整。另五次提及刘士豪医生,亲切。
评分打造世界顶级的医学院,培养精英医学生——这样的理想一步一步践行了多少年才得以实现。再想一想作者的教育背景……果然,要持之以恒打造一门技艺——日积月累、精益求精是多么重要。
评分协和的原始基因
评分西医引渡,协和大作为!当一个人从生活的燃眉之急的斤斤计较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闲暇有条不紊地用于思索内在价值的问题。科学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方向感...指引必须来自内部...把科学看作道路而非终点,许多由于求知而生的沮丧情绪其实是由于丧失了内在指引。体制多少影响了当前医生
评分我看的这本是第十次印刷,但我竟然发现了错别字,所以扣了一星,但这本书的内容,我是给满分的!协和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看书之前它在我眼里就是一家特别牛的医院!这本书看了好几个月,跟着书去了解协和的历史,协和的创立,协和的发展,协和里大师的故事,协和现在面临的问题,等等。里面出现过很多次“医生是治人而不是治病”(大概意思)要关注整体,我觉得值得深思;梁启超被“错切了肾”却力挺西医,为协和说话,我觉得他很伟大;一个病人没有了呼吸,但是心跳没有停止,医生轮流捏皮球,捏了72小时救回了病人,后来这位病人当了赤脚医生…………最后提到的协和现在的问题,觉得有点难过,希望协和能保持老一辈的精神,让协和永远闪着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