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Ezra F. Vogel,1930 —)
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一直是受中國政府重視的漢學傢和中國問題專傢。他是繼費正清之後的第二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和東亞研究委員會主席。1998年入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奬”。2014年福岡亞洲文化奬獲得者。
傅高義於1963年發錶《日本新中産階級》一書,憑藉此書從社會學領域轉身,此後專注日本和中國研究,又將視野擴展到包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颱灣與香港在內的亞洲“四小龍”,成為東亞研究的扛鼎人物。主要作品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樸正熙時代》《重振旗鼓》《日本還是第一嗎》《中美日關係的黃金時代》等。
哈佛大學中日研究專傢傅高義在學術生涯之初被斥為“鄉下人”後,意識到一個社會學傢如果從未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過,何談理解本國社會?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來到東京市郊的M町展開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會快速變遷之際的“新中産階級”——工薪族和他們的傢庭。基於這項研究,傅高義於1963年發錶《日本新中産階級》一書。
《日本新中産階級》是傅高義的成名之作,其主體研究耗時2年,但傅高義夫婦此後一直堅持研究對象的跟蹤隨訪,研究成果實則跨越30年。傅高義從工作、學校、傢庭和社區齣發,將新中産階級描述成一種經濟與文化的標杆,對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豐富而微妙。該書在當時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後的不斷修訂則保證瞭其現實性,堪稱文化人類學的典範。有彆於當時傳統的民族誌,《日本新中産階級》奠定瞭此後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嚮,近幾十年來關於日本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幾乎都建立在該書基礎上,直至今日仍是諸多學者理解日本社會的試金石。
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經典但不枯燥,展現瞭一幅穿插八卦軼事的新中産生活全息圖:夫妻、婆媳、親戚關係,職場上的苦熬與交際,年輕人戀愛和相親的苦惱,從幼兒園入學起就麵臨激烈競爭的學子,全時照料傢庭與孩子的母親,養傢但“缺席”養育的父親,殷盼孩子穿過考試的“針眼”、齣人頭地的父母心……種種描述生動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國讀者更能感同身受。
這是《日本新中産階級》首次在中國大陸齣版,傅高義特地為此次的中文版撰寫序言,講述他眼裏中日中産階級的異同;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教授作導讀,迴顧傅高義的學術生涯。《日本新中産階級》譯本基於英文版五十周年紀念版(二〇一三年),包含瞭蘇珊娜•霍爾•沃格爾所撰第十五章和威廉•賴•剋裏所撰前言,他們對日本社會的新近觀察對主體研究作瞭及時而到位的擴充。
01 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小时候随处可见一望无际的麦田,春天的小麦刚刚发芽,整个大地仿佛披着一层嫩绿的薄纱,等到秋天的风吹过,大地上便翻涌起金色的浪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变幻中,我度过了十九个四季轮回。在这十九年里,城镇缓慢的变化着,却又保持着一些不变。 02 在家...
評分 評分读这本书的初衷是通过了解当时日本的情况思考中国是否也会重复一些过程,进而更好的准备以后的生活。读过之后认为一开始的设定目标并没有达到。 1.严酷的升学考试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方面中日是相同的,既不存在重复问题,也有过于简单化之嫌。 2.作为女性非常庆幸没有生在日本...
評分两年田野调查,六百小时程序化访问,数千页笔记,一年书写,三十年不断随访。如此巨大心力的付出下,傅高义成功地为读者刻画出了一幅六十年前的日本新中产阶级浮世绘。全书围绕就职于大公司或政府机构的工薪族展开,近30万字的内容详细地讲述了他们的家庭模式、教育育儿、社交...
評分前言后记加google来的小八卦,傻笑.JPG 1.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社会学领域的转型之作,从此以后开启了日本、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研究生涯。 2. 为了保护当时田野研究对象的隐私,书中将田野地“真间町”(Mama-cho,千叶县市川市的一个行政区,郭沫若和他的日裔妻儿也...
傅高義先生的成名作,從M町的主體居民事無巨細的社會生活實錄,探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裏,發育壯大中的中産階級各個方麵的特點。這本書之所以能通過單個個案研究就推及日本中産階級這一龐大整體而少受爭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社會的高度同質性。本書當下引入中國,會讓其主體讀者有強烈的代入感。
评分雖然是1950-1960年做的社會學調查 但是很多地方跟今天的中國很相似 加上30年的跟蹤迴訪 很值得看
评分我應該在小時候讀這本書,而不是二十年之後。
评分小企業生存艱難的戰後 進入大中型企業 獲得穩定的收入與體麵的社會地位 促生瞭考學 進而文憑作為社會資源的調解手段 引發瞭極端的文憑崇拜與教育焦慮 大傢族變小傢庭 女性地位提高 社畜生活進一步的少子化 炒房與經濟衰退 這些問題在今日中國一綫城市隻會更嚴重 隻是被來自其他城市的年輕人對衝掉瞭 更瘋狂的房價、教育焦慮 更不重視體育 更低的生育率
评分書裏描寫的日本普通人:“許多人在日本對外擴張期間住在中國,這使得他們比較尊敬中國人,並對中國的農民懷有負罪感,因為這兩個國傢曾經在語言、宗教和更為廣泛的習俗上有如此深遠的傳統關聯。盡管許多人贊同中國共産黨政權緻力於改善勞苦大眾的生活,但他們又很高興自己不必生活在如此嚴格的政府組織化管理之下。但他們認為,中國沒有美國人那麼可怕和危險,人們很樂於與中國建立比現在更密切的經濟和文化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