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齣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將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國與世界社會》(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從事2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 Iriye)閤作主編《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捲本)。
譯者簡介
劉興華,德國波恩大學曆史係博士生。遊學德國多年,熱愛旅行,性嗜書,現從事齣版工作。
萊布尼茨奬(2010)、格爾達•漢高奬(2012)、湯因比奬(2017)獲得者於爾根•奧斯特哈默作品。許倬雲、楊照撰文推薦。
啓濛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欲促使歐洲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同時代的亞洲互相比較,藉以尋得自己的定位,從而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齣來。
《亞洲的去魔化》呈現的正是在18世紀這段知識係統大變動的曆史時期,歐洲人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纏的過程。
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國度現在成瞭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瞭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奧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現齣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曆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衝突溝通提供瞭豐富的材料。
《亞洲的去魔化》給我們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幫助我們深入到18世紀歐洲知識世界裏。……可以迴頭藉此對亞洲自我曆史認知與歐洲的想象建構,對這段西方逐步淩駕東方的過程,有更深入更細膩的把握。
——楊照
《亞洲的去魔化》一書概念清晰、風格典雅。……這部作品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瞭亞洲文化與一個已經變得陌生的18世紀歐洲。
——斯特凡•布拉肯西剋(Stefan Brakensiek)
201947《亚洲的去魔化》(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德):说的是18世纪前后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文献,引用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这本书似乎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欧洲人是如何从近于对东方的崇拜,逐步发展到...
評分當一位西方來的船長──金髮碧眼,談吐得體,禮儀無闕,或許還是名貴族──第一腳踏上他心目中定義的「亞洲」土地時,一項高度緊張的腦部活動便開始運作。冒險與獵奇以及隨之而來的戒備促使船長的腎上腺素分泌,但是真正在他心底產生的思慮卻來自人類天生的另一種能力:「比較...
評分本书的标题并非“祛魅”的糙版定义——后者已经在中文语境中被赋予了太多的“正能量”,而于尔根的“去魔化”却不大像褒义词。它所指涉的语境是中性的,亦即18世纪以来,欧洲对亚洲在文化观感、知识储备和探索模式上所发生的渐变。在此之前,对于欧洲人来说,那块古老而丰饶的...
材料詳盡就顯得理論淺薄瞭,是去魔化還是魔化都值得懷疑。
评分一般 學術味比較重 文采一般
评分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探索知識之路的傳播、亞洲去魔化的過程也意味著歐洲中心主義的興起,文明的中心發生瞭轉移。
评分專名問題不少,雖然內容很廣博、對譯者要求很高,但畢竟是德國的曆史學博士學曆啊,整體還是相當可讀
评分以18世紀亞洲帝國為對象的曆史社會學,規範的field research,引用密集度堪比《管錐篇》,資料信手拈來,巨細靡遺,作者涵化史料紮實而徹底。譯筆略硬,讀來磕絆,久之不免心中杯葛。1處bug:159頁第二段第六行多寫瞭一遍Van Braam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