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赖特·米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成绩,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 选》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译者李康: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本科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福特基金“青年社会学者”进修项目
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品简介 C·赖特·米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成绩...
评分转自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dsb/ydzk/200710280219.asp 乔纳森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一版)是本极有名的书,推荐的人也极多,我对它的评价却不高,认为...
评分源文见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46f70100r9mb.html 此处无任何高亮标记,也许不方便阅读。 《社会学的想象》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社会学名著之一,也是米尔斯毕生功力绝学之所萃,也是邻近科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很难归类:既不是纯粹的知识社会学,也不是阶...
评分我就是如此无私地奉献 一、作者介绍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逝世。C·赖特·米尔斯50年代初以《白...
评分一种联系和转化的思考能力 在社会变迁不断加速的现时代,人们很容易被纷至沓来、几近爆炸的各种信息所淹没。处此情境之下,人们需要借助一种特别的心智品质,才可能获得对周遭世界及其自身的清明认识。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C Wright Mills)将这种心智品质称做“社会学想象...
在博士生涯的最后几个月重读这本书似乎显得更有意义。米尔斯所谓的“社会学想象力”作为一种心智能力或治学手艺,主要是指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困惑”与“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进行有效区分,继而把握人生、历史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关系。然而,这种想象力其实并不独属于社会学,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这一点也可以从本书第24页米尔斯有意添加的长段脚注来证明。此外,无论是对帕森斯这类以概念拜物教著称的宏大理论者的戏谑,还是对抽象经验主义、各种科层式实用取向的批评,我觉得这些都不是米尔斯这本书的重点。这本书的真正写作意图其实在于第十章“论政治”,尤其是描绘了社会科学家所扮演的三种角色:哲人王、国王的顾问和承担公众启蒙的独立研究者。联系米尔斯一以贯之的激进左派立场,第三种角色是米尔斯个人真实的自我期许吗?
评分为学指南,让社会学跳出教条,实事求是,担负社会责任。对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科层制的吐槽过瘾,但稍显啰嗦。关于理性与自由的论述有启发:我们这个时代并非被理性,而是被“合理性”主宰。合理性异化我们,从生产到消费,一步步异化为快乐的机器人—而理性的初衷是自由的人。
评分写的真他妈好,实在相见恨晚。另外这本书其实是写给有一定社会科学素养的学者看的,给初学社会学的学生看简直就是残害青少年+人为摧毁社会学兴趣,强烈要求国内那群社会学概论老师修改必读书单。 以及那个说看了假书的人你真的读懂了吗!忍不住修改评论,我只是在心疼我们康哥。
评分读来收获颇丰!米尔斯告诉我们,个体与历史、社会,从来都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我们应该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个体的体验与学术的思考,应该达成一种融合与互动,而不是割裂,这才是值得过的学术生活;“论治学之道”中传达的各种技能,也是让人跃跃欲试!李康老师的译笔让人敬仰和钦佩!
评分“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