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头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在五种官能中,单单是头部就掌控了其中的四种,它严密地包裹住大脑,并且拥有整个身体最富有表现力的肌肉群。
头是人类极具区别性的特征,将我们的内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尽管头拥有如此超群的能力,但也经历过黑暗时期,在人类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斩首或割取敌人首级。无论是一些西方的收藏家对干缩头颅的需求激发了大屠杀,还是二战中美军士兵把日本人的残肢送回亲人身边,无论是杜莎夫人将被斩首的罗伯斯庇尔的头做成塑像,还是达米恩•赫斯特在停尸房拍那些被砍下来的头颅,无论是盗墓骨相学家还是痴迷于头骨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弗朗西斯•拉尔森探究了我们这种对被砍掉的头颅的一种可怕的迷恋,并对此进行了严肃深入且有趣生动的探究。
本书研究充分,文辞极为精妙,其发现影响深远。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黑色幽默性质,每章中关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披露描绘技巧娴熟,又异常扣人心弦。此外,本书还会经常挑战读者关于文明与野蛮、西方世界与“其他世界”、暴力与医学、宗教与礼教之间的二分式理解。
弗朗西斯•拉尔森(Frances Larson)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同时是一位漂亮的年轻女性。当现代女性沉浸在减肥、美容、奢侈品的时尚追风中时,这位女性果然不同于外面这些妖娆贱货,发展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爱好——研究头颅。面对媒体和镜头,漂亮女人被采访的正确打开方式...
评分 评分关于砍头,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是一个与生命对话,与死亡对话的话题。我未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这大概是沉重且令人窒息的一本研究性专著。然而当我真的走进作者的叙述当中,我发现并非如此,作者将很血腥的内容注入了一份人性层面的关照,另外她的叙述风格充满体贴,增加了...
评分书名起得不错,有猎奇心理的人或是喜欢重口的人,在没看到内容的时候就会被书名所吸引,本书的噱头就是一位女士所著的有关“砍头”的历史。客观地说,这是一个偏冷门的研究和写作方向。 书中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线来讲述内容的,而是分专题来向大家介绍相关有关“砍头”的历史与...
评分标题是人类砍头小史,其实砍头只占据了书的一章节,所以直接看英文书名会更直白一点(因为我的翻译也很烂)“History of Head Found and Lost”,然而作者其实是一名人类学家而不是什么历史学家,所以其实即使涉及历史的某些事件描述,其实也是为了从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人类对于...
作者一再强调人头已经介于人和物品之间,人们对于人头的各种微妙心理。把砍头称为神经暂停是个很贴切的说法吧,据说人在被砍头后思维还会存活15分钟,结尾提到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内容。一个心脏移植患者不仅会呈现某些供体的人格,甚至在心理上会认为新的心脏是一个闯入者,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精神问题。既然这样,我们还能简单认为大脑是主宰我们意识的唯一吗?脑死亡是不是等同于生命消失?还有生命迹象的皮囊又算什么?摘一句结尾的话:它们迫使我们观照内心的自我,诱使我们研究人性的局限。我们或许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但那本身不是我们背过脸去的理由
评分索然无味。
评分又啰嗦又矫情
评分书题译名有取巧之嫌,为了卖相理解,篇末不附参考文献就很过分了。与其说是历史,更像是议题。当然一切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抢救性质的民族志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陷入越研究越破坏的怪圈。虽则全书以人头为对象,亦可推而论之到人类学的大范畴,学科进步的代价难以承受,好奇成了名正言顺的闯入。
评分人类的头颅崇拜史是人类身体崇拜的一部分,只是近代以来带有原始基调与狂热情绪的崇拜色彩淡化,渐变成为了身体关注与身体反思。如果一定要为某个特殊部位的崇拜——比如头颅——找一个意识形态的根源,那么那位丢了头颅的笛卡尔估计难免躺枪。《人类砍头小史》全书也不厚,方方面面照顾到的写法倒是颇有大家风度,尤其是讨论艺术作品中的头颅一节,隐隐让我想起前不久读的彼得•盖伊的大部头,只不过,拉尔森穿花度柳,轻盈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