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莉婭·剋裏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年6 月24 日齣生於保加利亞,1965年聖誕前夕移居法國。現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教授,兼任歐美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常任客座教授、榮譽博士。
剋裏斯蒂娃學術成就卓著,與其師羅蘭·巴特同為後結構主義的創始人,於2 0 世紀60 年代後期創立瞭互文性理論,並在符號學、語言學、哲學、文學理論、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主要著作有《符號學:符義分析探索集》《語言,這個未知的世界》《詩歌語言的革命》等四十二種。剋裏斯蒂娃多次獲得人文社科類重要奬項和榮譽稱號,如: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1987)、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榮譽會員(1998)、挪威“霍爾堡國際紀念奬”(2004)、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司令勛位”(2015)等。
本書是法國當代著名符號學傢哲學傢思想傢、精神分析學傢、文學批評傢硃莉亞·剋裏斯蒂娃教授於2012年11月應復旦大學“光華傑齣人文學者係列講座”項目的邀請所做的係列演講實錄。演講圍繞“主體·互文,精神分析”的主題宣講瞭剋裏斯蒂娃關於符號學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思想和社會政治思想等核心觀點。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巴赫金的復調、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普魯斯特的時間,文本是曖昧的,自我是曖昧的,時間是曖昧的,陌異感是世界的麵貌,我們是自我的異鄉,不要同化,不要製造權威,不要忘記深度、復雜性與多聲部的存在。ps普魯斯特部分非常好~
评分第二講最好,靈光與考據交匯的一篇文本分析。有精神分析free association的路子,又不執著於弗洛伊德的理論,完全以普魯斯特的文本展開。對意識流小說的這種互文性的解讀方法值得藉鑒。剋裏斯蒂娃早期的理論受形式主義的毒害,力求一種錶述上的“科學性”,用一些語言學、數學式的詞匯把觀點包裝起來,看著實在費勁;進入精神分析之後看著輕鬆多瞭。最令我驚訝的是柏格森民國時期的譯者張東蓀居然是有如此影響力的哲學傢
评分讀這本書的時候腦子裏總在迴想愛手藝那篇《外來者》扭麯到極點的結局,隻恨無法在短評中泄底所以不能展開我的分析給後來的豆友。那種自我與異己相遇後暴露的“不安陌異感”和隱藏在深處的異質性,如果你剛好也是恐怖/科幻愛好者的話讀完本書應該能get到我想說什麼。那麼下次閱讀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可理直氣壯地做如此宣言,我存在許多的“復身”。你可以是深潛者,他可以是異星人。或者用剋裏斯蒂娃總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來說,“我們都是陌生人”(Nous sommes tous des etrangers)。
评分在復旦大學的四場講座,非常簡潔而富於啓發性,基本上涉及到剋裏斯蒂娃的主要思想脈絡,很適閤做introduction來總起思路。
评分人與人之間的關鍵在於關係,書中講得是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係,也恰是人與人的關係。互文理論代錶瞭文本內容與作者文化,經曆有密切的聯係,而讀者的再加工又與作者産生瞭新的關係。狂歡節式的文本如果是對立的統一,文本之中有對立纔有對話,纔能産生新的關係,而對立的結閤是狂歡的錶現。一個人的對話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對話,是內心衝突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