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国哲学家,人称现象学之父。1886年起在哈勒大学以导师身份教授哲学,1901-1916年分别在哥廷根大学及弗莱堡大学担任教授,直至1928年退休。退休后仍继续从其“现象学”(phenomenology) 研究。他将现象学定义为对意识本质结构的科学研究,指出意识总是朝向某个客体,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跟数学一样是“观念的”。要获得现象学的观点,必须透过一连串的现象“还原”,描述意识的本质特征 (即意识的“意义”)。他认为这些意义(与康德的范畴相同)是普世与必然的。
倪梁康,江苏南京人。1980年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毕业。198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回国。1995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赴德国乌泊塔尔大学进行客座研究。1997年回国。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几十篇;专著:《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德文)、《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等;译著:《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的方法》、《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等;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胡塞尔选集》(两卷本)、《面对实事本身》等。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6年版)是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于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它由五个讲座构成,虽然篇幅相对于胡塞尔的其他著作来讲显得非常的小,但是他在这五篇讲稿中全面阐述了现象学基本理论。后来瓦尔特•比梅尔指出的: “胡塞尔此后一...
评分现象学作为一门认识批判的科学 现象 - 同义词:显现(Erscheinung)。 第一,被直观的具体体验。 第二,第二,被直观的显现的对象。 第三,狭义上,显现指具体的显现行为或直观行为所具有的实项的组成部分。 - 维度:《观念I》。本质或艾多斯;非实在的存在。 意识/思维(consci...
评分应读书会要求,重读了一遍。是书没那么可怕:第一讲以对认识成效的关切为准,区分出自然态度和哲学态度,而后阐明认识论优于形而上学且自我奠基,从而,科学之奠基全赖于一门「无前提」之认识论。第二讲自笛卡尔式素朴反思起,分出实项的内在-超越,以求确定性故,应据守实项内...
评分以往的或自然思维下的认识论是认识符合对象,思维符合实在。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在于倒置主客体关系,使对象、实在符合人的认识与思维方式,并由此悬置了物自体领域,留下了主客二分框架下思维与实在之间不可弥合的鸿沟。胡塞尔的革命之处在于还原掉物自体领域,放弃客体实在,一...
评分看完释读后看的这本,太难读了啊啊啊(主要没了解过康德)所以并没有看得很认真……另外尽管对某些概念看了好多遍还是感觉没了解透。 大致思路是: 先从自然的和哲学的思维态度的批判来提出如何切中(treffen)认识论的问题中心,即提出"科学认识如何可能"的论题。 从对笛卡尔"...
暑假再刷一遍
评分胡塞尔想创造一个新的解释体系,当然他首先否定了因果律式的自然科学体系;他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为起点,将其泛化到全部领域,并对这种认识方式进行了定义——绝对被给予性。而掌握的方法就是无知性的直观,如同他自己想到神秘主义,一般读者也会想到禅宗的直观;他的大弟子海德格尔在读了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著作后说:“要是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正是我的全部著作所要说的东西。”就我对这两方面的了解,我看不出里面的差别。本书篇幅太小,只对很多概念进行了定义,包括核心概念——被给予性,感觉什么都不能解释,整体越向某种神秘之物,即进行了二次定义,并举了些禅宗公案式的例子,这种状态究竟是什么却需要读者本人进行大量填充;事实上也很难讲清楚,稍不注意又落入自然科学的体系中。
评分读第三遍了,有必要第四遍第五遍……
评分应读书会要求,重读了一遍。是书没那么可怕:第一讲以对认识成效的关切为准,区分出自然态度和哲学态度,而后阐明认识论优于形而上学且自我奠基,从而,科学之奠基全赖于一门「无前提」之认识论。第二讲自笛卡尔式素朴反思起,分出实项的内在-超越,以求确定性故,应据守实项内在而排除一切超越,成立现象学还原的第一阶段;其后以对观念的分析,崭露出「绝对的被给予性」,可得:实项内在的确定性反倒建基于此。于是又「退守」绝对被给予性的地基,这就成立现象学还原的第二阶段:排除非绝对被给予(非明见)之物。第五讲中利用这个原则还原自然认识,便发现举手投足处无不是超越,构造之问题由此引出。——花点耐心,读懂此书又有何难?底下短评颇有心高气傲的读者,读不了两段就气急败坏,立马判了胡塞尔和现象学死刑,作这姿态给谁看呢?
评分太囫囵吞枣的一次阅读,未能消化其核心观点,到后面才渐入佳境,有待二次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