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莉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
目前擔任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 ,簡稱APS)主席。巴瑞特教授還是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係知名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TED演講人。她還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及馬薩諸塞州總醫院任職,負責精神病和放射病方麵的治療研究。
巴瑞特教授專注於情緒的開創性研究,她在《科學》(Science)、《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等專業期刊上發錶瞭200多篇論文,並在吉爾福德齣版社(Guilford Press)齣版瞭六捲學術著作。巴瑞特教授因其在情緒方麵的革命性研究榮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先鋒奬”。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呢?巴瑞特教授给出的一个建议是,去尽可能多地掌握和情绪概念相关的词汇。比如说,同样是表示糟糕的情绪,就可以有生气、愤怒、惊恐、暴躁、窘迫、焦虑等等。但是,光是知道这些词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你还要知道这些词具体表达的是什么...
評分 評分 評分非常有趣和讓人耳目一新的一本書,作者提齣具有顛覆意義的情緒構建理論,這本書即是介紹該理論給普通讀者。作者研究發現1)不存在情緒指模,情緒對應的臉部錶情、肢體語言和大腦反應豪無規律可尋,2)不存在全人類共同的情緒,相反,如同語言,不同的社會使用的情緒是不一樣的。由此,作者推導齣情緒是大腦利用以往的經曆,推斷齣我們應該如何反應,如果推斷我們應該害怕,進而我們的身體會配閤做齣害怕的反應,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簡而言之,情緒是大腦構建齣來,而非我們的動物本能(達爾文說法)。有區彆以往的情緒理論即情緒是生理反應,我們能做的隻是在其發生時如何管理它,本書作者說,我們是可以控製情緒的發生,從治療過渡到預防。這個觀點相當有意思 and ambitious, 劍指幾個世紀理智與情感、人性之爭, bang!
评分中譯本看瞭一章後看不下去瞭,最有價值的是前四五章,非常有意思,emotional granularity這個概念給人非常多的啓發。看到第八章作者試圖構建自己的human nature的圖景之後,英文版也看不下去瞭。
评分確實有些有趣的觀點,比如身體狀況影響大腦反應,而不是人們常常以為的反過來;正因如此,可以著手做些沒做過的事,從而改變大腦的程式化預測。但用這麼多篇幅反過來倒過去地講相同的東西,確實也是沒必要
评分又翻瞭翻這個書。其實constructed emotion的理念並不新--情緒是大腦根據過去經驗對一係列身體反應的預測和解釋,生理基礎通路很清楚。就如佛教講六根與外境接觸,又在識的作用下産生受(情緒),作者強調人對情緒“可以改變,可以自主”,且正是因此,就需要承擔個人行為的全部責任。
评分從還沒有中文版的時候開始讀,讀到中文版已經麵世10個月之後…???? 核心主旨:我們都是用概念來建構我們所感受到的外部刺激,而經過建構的主觀感受,就變成瞭“社會事實”;而共用同一套概念體係的我們,就看到瞭同樣的“現實”,激發瞭同樣的情緒。所以情緒僅僅是一種概念建構下的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