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傢,1844年10月15日,尼采齣生於普魯士薩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傢庭。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齣瞭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8月25日去世。 尼采是一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頗具爭議性的哲學傢,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曆和思想特點。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業從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學傢,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齣現在他以前的諸傢哲學;他與傳統辯駁,卻同時也成為傳統的一部分。
尼采是一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頗具爭議性的哲學傢,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曆和思想特點。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業從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學傢,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齣現在他以前的諸傢哲學;他與傳統辯駁,卻同時也成為傳統的一部分。
編者君特•沃爾法特是國際著名的尼采研究專傢,他不按體係,而是嚴格按照年代,從考訂版(KSA)第7捲至第13捲5000頁尼采遺稿中選編齣這部作品。選編的第一條原則是,特彆重視尼采哲學涉及“意誌”“權力意誌”“永恒輪迴”“虛無主義”等關鍵詞的文章段落;尼采人生道路上所接觸過的重要人物,如叔本華和瓦格納;還有尼采經常思考的問題諸如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藝術和道德等。選編的第二條原則是盡力追求客觀,甚至呈現齣一種批判性閱讀的視角。閱讀這部哲學遺稿就好比在欣賞“一個知識分子寫的日記”。沃爾法特研究尼采思想所得亦附文後。
閱讀這本書能看到最真實的尼采,更能使我們具體、直觀、不受約束地理解尼采的“實驗哲學”精神,對於尼采哲學的初入門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上佳讀本。
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权力意志》。精神像是被一场飓风席卷而过,从最初的激荡震撼到后来的精疲力尽。黑塞说读书应该像是登山,而我确实爬得气喘吁吁。我并没有看到那个狂傲的精神世界的顶峰,我只想把自己从淹没自己的崩雪中挖出来。 这是1888年尼采在病中的...
評分这些天一直读尼采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而且经常是一边听北欧的极端金属一边读这本书——听强悍的音乐,读强悍的文字,感觉好过瘾。 接下来要说的是尼采的一个观点:对万事都无动于衷,人们就得有足以当个哲学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就是——万事不心惊。 记得...
評分5【69】 我们的激情和爱好意愿获得自己的满足,此外也意愿达到对理智的主宰 5【61】 一个时刻,人有充裕的力量为自己效劳的时刻:科学旨在引发这种自然奴隶制。 7【48】 痛苦的理智性:它本身并不标示眼前什么受到了危害,而是标示这种危害对于一般个体来说具有何种价值。 ...
評分最近偶尔放假,花了一些心思读了尼采的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一书。本书是尼采死后其姐根据他零散的手稿拼凑起来的一本“书”,到处是提纲式的语句和随时记下的思考。因为其姐在整理过程中十分随意,完全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量的编辑和删改,因此本书也常常被称作是“...
評分上帝死了,说出这句话的是尼采,最先有这个想法的却是斯宾诺莎。他们给人类的,不是某种毁灭——否定基督教的伦理,而是给予——人类是否接受基督教等宗教道德谱系的自由。 他们指出的,是所有的价值,不过产生于人的欲求和感受之后,而非之前。社会需要道德的存在,社会也是...
殘篇不免偏頗和紕漏,但隻言片語仍是意義非凡的。
评分尼采就像19世紀的網絡噴子。因為是遺稿整理,所以讀起來有點亂,不係統。
评分可以。
评分“大多數學者有著奢侈的求知欲。誰還想成為智者呢?誰還為瞭行為而去思考和研究呢?不可估量的飽學之士懶得去思考,他們越陷越深。人要想消瘦就必須走進沙漠40個星期。” “我的宗教——假如允許我這麼說——就存在於為造就天纔而做的工作中。教育乃是一切希望之所在,一切給人慰藉的東西就叫做藝術;教育乃是對創造物的愛,是超齣自愛的厚愛;宗教乃是“超越我們的愛”;藝術作品乃是這種超越自身之愛的完美寫照。”
评分尼采思想最精華的部分。尼采太辯證瞭,又辯證得太輕易瞭。尼采是哲學史上的一條永遠可見的縫隙。他並沒有阻斷哲學前行的步伐,而是隔開瞭人群,也隔開瞭自我,使思維永遠地通嚮虛無之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