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福斯特作为小说家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他将各种典型性格人格化的高超能力、他对于人性中卑鄙与高贵间激烈斗争的出色描绘、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圆形人物”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明晰风格。作为著名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在作品中高举“理解”与“同情”的大旗,强调精神与物质之间、人与人乃至不同的民族之间“只有连接起来”,人类才有希望。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福斯特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莫瑞斯》创作于作家的全盛时期,可因为涉及同性爱,一直在作家身后的一九七一年才出版,成为这位小说大师最后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同性爱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早已进入文学经典的圣殿。
莫瑞斯和克莱夫在青葱年岁于剑桥相识相恋,可是三年的相知相守后克莱夫却选择了仕途,娶了位贵族小姐,将这段感情生生离弃。仍旧坚守的莫瑞斯几乎精神崩溃,濒于自杀,在绝望中终于遇到不顾一切爱上他的猎场看守阿列克,真正的爱情使两人艰难地突破了阶级差异和社会禁忌的双重禁锢,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也成为影史经典。
看来我总是看些冷门书籍啊,每次我兴致勃勃地到豆瓣搜索出我看过的书,想看看评论,就发现自己又一次站在了社会边缘。 《莫瑞斯》这本书说是关于同性恋的,但作者的文化程度恐怕太高,将书写得带了些哲思,主题到最后升华到打破阶层对立的高度。 看的感觉跟当年看《麦田守望者...
评分创作是对自我的一种确认。这话用在爱•摩•福斯特的小说《莫瑞斯》上或许非常合适。作为一名同性恋者,福斯特已经厌倦了仅在男女相爱的范畴里写他的小说,他需要一个刺激,更确切地说是一次袒露,来认证他对于“先天性同性爱”这一概念的理解。 虽然福斯特在小说后记中竭...
评分(究竟是多么精神分裂我才能撸出这么一篇东西。) A:福斯特文笔让我想到小时候过家家、 B:怎么说? A:萌点就藏在文字里。就像小时候拨开草丛找红色的果子,时不时就会觉得很惊喜,咦,这边有一丛,咦,这边有好几丛。 A:而且,草丛本身也是可爱的。 B:对,他的对话有时候...
评分 评分当三十年后的E•M•福斯特在书中借作品人物莫瑞斯之口说出那句“我得了王尔德那种不可言说的病”时,这两位无论在思想倾向、美学追求和写作风格上都迥然相异的作家终于在一个层面上达到了共鸣,三十年前审判台上的王尔德那段缓慢而铿锵的辩驳也终于在多年以后有了这样一个...
扣在翻译!强烈建议读原版,语言美多了
评分扣在翻译!强烈建议读原版,语言美多了
评分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文洁若的英译风格和日译相比峭峻许多,可能也是福斯特本人的风格,洞察,冷然,以及清冽。其实应该先读书的,电影里的clive是休格兰特欸,于是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情深不寿最后将就的故事(不过clive到最后对maurice到底抱的什么情感,好难定义)好在隔了几年才过来看书,这还是一个很好的结局,莫瑞斯在保守立场的同时,蜕化得主动,果决以及更为聪慧。当然如果看成单纯的言情书未免太浅,还有一些更深入的,比如灵与肉之间的探讨,包括clive为什么“突然”转变,过些时候再读一次。
评分每一个句子都不能与上一句进行逻辑上的贯连,这是翻译的严重过失,强行造成了一种可笑的散文式的语言。情节是好情节,建议直接刷原版。
评分阿列克真的好可爱啊,“他就像是一头训练有素的狗似的转过身来”。福斯特给自己写的童话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