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就像他们在一本书的前言中所写:最初落脚点的选择十分偶然,他们落在了美国南方,那是在现代机械化大农业挤兑之下的传统农村。
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在意料之外,法治所保障的,是个人不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侵犯。在这个保障下,百姓五花八门地享受着最大可能的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这才是美国公民最关注和维护的东西。这一切让人好奇。
于是林达开始给朋友写信,不仅写出见闻,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的制度根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什么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
这两年国内学术界正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反思卢梭,林达离开美国之后的写作涉及了巴黎,用林达自己的话说,其实只是触动了法国的一小段历史,可是这段历史曾赋予“革命”一词以神圣的光环,不论它裹挟着怎样的血腥,它似乎总是对的。正是由于另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对个人自由有了新的观照,人才能够回过头来,重新打量法国式的自由口号,林达想写出民众曾经呈现的另一种面貌。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展開書甫讀了數頁,驚覺自己讀得太快,不住提醒自己要慢慢慢。這本書快是讀不出趣味來的。放慢節奏,一字一句細細地嚼,漸漸地,那些文字幻化成一幅色彩柔和悅目的水彩畫,還未乾透的顏色在我眼前輕柔地徜徉著,似動未動,讓你懷疑浮起來的,是眼前的顏色還是你的意識。看著這...
评分很久没有写什么评论了,最近半年更是懒散的甚。书其实是去年看的,说来奇怪,即便来了巴黎,我也还是喜欢看关于巴黎的书和电影,觉得意象和观感都和以前有微妙的不同,说不上好坏, 有些“身不知何处”的妙处吧。 其实书,电影,音乐,或者任何其他的艺术,能从中获得欣赏的快...
评分仗剑浩歌走天涯,左肩雕,右手乌龟,前面有个书袋(还得放个P3),后面背把宝剑。仰天长啸出门去,辞职离家闯天涯。这是我一直以来未能实现的“童年梦想”。想想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在《沧浪之水》之后我感受到了政治巨大的吸力,它摒弃了哲学和社会学的思维方式,...
评分林达是一对夫妇作家的共用笔名。他们是我爸妈年纪的人,过着大部分外少数人的生活,早年从上海移居美国,隐居北美的乡郊木屋,砍柴种地,做着异国的真正农民。没有艳羡的物质追求,他们由底而上接触着美国社会的各个处落,写出了令人艳羡的作品,“近距离看美国”丛书,被认为...
评分闲来无事点开豆瓣读书,看到新上架的书有很多什么《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打车去柏林》《迟到的gap year》《打工旅行》这些简介多好多好,评分多高多高的书,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两本,两外基本浏览而过,之后的感觉就是,如果这也叫书的话,出版商你他妈是不是都是文盲瞎子啊...
按需。
评分建筑因为有故事才显得生动,可是故事都很沉重
评分不说浪漫,不讲风光,只有历史的沧桑娓娓道来。巴黎是一场漫长的故事,随处都是文明与历程的见证。
评分意犹未尽。
评分受益匪浅,接下来要把《九三年》和《双城记》找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