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林布尔科姆(Peter Brimblecombe)
澳大利亚著名大气化学家,国际著名大气环境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的主编,东安格利亚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大气化学教授。
自中世纪以来,伦敦城的空气就一直饱受煤烟污染。《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便讨论了中世纪以来伦敦的空气污染历史、公众对污染认识的变化以及污染治理的艰难历程。在17世纪初,伦敦便有了“雾都”的声誉。到了19世纪,雾甚至成了造访伦敦的游客们必看的“特色”景观。在1952年著名的大雾霾爆发之前,英国人已经认识到了烟雾对人的健康影响。而对污染的治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直到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仍然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中不仅有对伦敦空气污染、煤烟对环境影响的专业分析,还考察了雾霾对建筑、家居、艺术创作和时尚生活等的影响。作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是国际权威的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化学教授,对伦敦空气污染有多年研究,他认为污染的治理不仅是化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和法律监管。同时,他还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这让《大雾霾》这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和趣味性,读来如惊悚小说般酣畅淋漓。
警钟长鸣,但愿污染史不再重演——评《大雾霾》 文/于杪杪 我住在北京。作为首都的北京,前几年有一个流行的称号叫“首堵”,而近两年有了一个更为流行的称呼,叫“霾都”。 这似乎和千里之外伦敦的“雾都”是一个意味。它们都是历史久远又充满生机的国际化...
评分偶尔写写短评,第一次以这种方式写书评,摆弄文字向来不是工科生的擅长。 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学术论文,开篇十多页庞杂且详细插图出处就让人感受到作者的严谨,每一章的注释更像是论文的参考文献。才打开这本书会给人一种压迫感,一方面是由于学术感太浓;另...
评分《大雾霾》:污染背后的密码解读 《大雾霾》出版在近三十年前,作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他在2014年还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过。这是一名澳大利亚人,但他的研究对象,却是远离他的本土的英国的雾霾情况,我想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与工...
评分雾都伦敦常常和工业化联系在一起,云吞雾绕的烟囱一度被视为健康经济的代名词,甚至在人们意识到烟雾污染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后,还对它抱有特殊感情。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称之为“受人挚爱的烟气",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以“伦教常春藤”作比,画家梵高所绘的烟雾弥漫辅以明...
评分警钟长鸣,但愿污染史不再重演——评《大雾霾》 文/于杪杪 我住在北京。作为首都的北京,前几年有一个流行的称号叫“首堵”,而近两年有了一个更为流行的称呼,叫“霾都”。 这似乎和千里之外伦敦的“雾都”是一个意味。它们都是历史久远又充满生机的国际化...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剧了伦敦对于煤炭的使用,直接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这期间让许多人感到悲观包括画家梵高。到了1952年冬天,伦敦爆发的能见度为零的大雾霾彻底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治理出成效,让伦敦重现蓝天。
评分对雾霾发展和治理历史的钩沉,资料丰富。有些地方意思翻译错了,前半部翻译腔较重
评分微博抽奖中的……薄薄一本里囊括了自维多利亚时代起(?)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市民思潮、文学艺术、农学园艺等等各种奇特视角对空气污染的一些客观反应,议论不咋多,比较朴素。(实现了看书、手剥莲子、肝手机游戏的multi tasking……
评分完了。中国的治理雾霾至少这么长时间才有希望改善了。
评分描述伦敦成为“雾都”的始末,从各种证据和事实中引出论述。不仅数表罗列,而且文学和艺术角度也有感性的呈现。以及空气污染对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英国对雾霾的认识和治理同样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但这条路当引以为鉴。必须一提:本书资料翔实,每章参考目录很细致,插图也注明了出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