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字和詞(34000字)
一 “字本位”理論
二 前輩學者的有關論述
三 什麼是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
四 怎樣看待“字”
五 “字”的重要作用
六 怎樣確定詞
第二章 構詞法、造詞法和詞匯化(27000字)
一 漢語構詞法
二 構詞法和句法
三 漢語造詞法
四 構詞法和造詞法的關係
五 詞匯化
六 詞庫和詞法、詞法模式和詞匯化模式
第三章 詞義和詞義的分析(42000字)
一 各種詞義說
二 兩次分類
三 概念化
四 詞化
五 詞義和所指
六 語言義和言語義
七 語文義和術語義、文化義
第四章 詞義的發展和演變(38000字)
一 詞義的變化和概念名稱的變化
二 詞義演變的途徑和機製
三 詞義演變的過程和方式
四 詞義演變的方嚮
第五章 同義詞和反義詞(28000字)
一 什麼是同義詞
二 關於同義詞的一些問題
三 什麼是反義詞
四 關於反義詞的一些問題
第六章 詞匯和語音、語法的關係(36000字)
一 音義關係
二 同源詞
三 詞義和句法的相互關係
四 詞義演變和句法演變的相互影響
第七章 詞匯係統和詞義係統(25000字)
一 詞匯有沒有係統
二 關於詞匯係統的幾種看法
三 怎樣看待詞匯係統
四 以概念場為背景研究漢語詞匯係統及其曆史變化
五 概念要素分析法
六 詞義係統的分析
七 詞義的演變與概念場分布的變化
第八章 詞匯和文化(26000字)
一 語言與文化
二 漢曆史詞匯與中國古代文化
三 認知的差異對詞匯的影響
四 幾個案例的分析
(全書共約250000字)
前言
1989年,我齣版瞭一本《古漢語詞匯綱要》。承讀者不棄,這本書現在還在發行。韓國首爾大學教授李康齊把這本書譯成韓文,2012年在韓國齣版。這本書是我在25年前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曾有人建議我齣一個修訂本,我想,近年來學術發展很快,與其齣修訂本,不如重寫一本,所以《古漢語詞匯綱要》一直沒有修訂。
《古漢語詞匯綱要》齣版以後,我一直在北京大學中文係為博士生和碩士生開設“古漢語詞匯”的課程,後來改名為“漢語曆史詞匯”,講的主要是一些和漢語曆史詞匯研究有關的理論性的問題。按照北大的傳統,講課內容必須逐年更新,所以,每學期講授的內容都會吸取一些國內外的新成果、新觀點,其中也有我自己新的思考。經過幾年的積纍,課程的內容已經和《古漢語詞匯綱要》大不一樣。這個新的課程內容,除在北大中文係講授外,我2003年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過一個學期,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過一個學期,2011年又在浙江大學集中講授瞭三個月。每次講授,內容都有更新。在浙大講的那一次,我自己覺得係統性和深度都比以往幾次有所提高,迴到北京後,想在此基礎上整理成書稿。但一動筆,就覺得不少問題還沒有想清楚,還需要再看書,再思考。這樣,又經過整整三年,纔寫齣瞭這部書稿。當然,書稿中還有不少問題是需要繼續思考和探索的,但與其自己閉門思索,還不如先把書稿拿齣來,請同行和讀者批評,然後再繼續學習和思考。
這本書的書名本原來擬定為《漢語曆史詞匯學研究概要》,根據齣版社朋友的建議,改為《漢語曆史詞匯學概要》,和原先的《古漢語詞匯綱要》配套。很感謝商務印書館的支持,為我齣版此書。也感謝責編龔英為這部書稿的齣版所付齣的辛勞。
我在《古漢語詞匯綱要》的前言裏提齣“建立漢語曆史詞匯學”。當時思想上並不是很清楚,後來纔逐漸明確。提齣“漢語曆史詞匯學”這個名稱,是學科建設的需要。原先,在說到漢語曆史詞匯研究的時候,大緻用的是“古漢語詞匯研究”或“漢語詞匯史研究”的名稱。“古漢語詞匯”是和“現代漢語詞匯”相對而言的,時代是從甲骨文時期到19世紀末。但是,近年來近代漢語研究蓬勃發展,“近代漢語”這個名稱已為人們熟悉;如果再用“古漢語詞匯”來概括晚唐五代以後的漢語詞匯,顯然有點不閤適。“漢語詞匯史研究”這個名稱,在時限上沒有問題,既可以包括上古、中古,也可以包括近代;而且,其範圍也比較廣,斷代詞匯的研究,專書詞匯的研究,以至於對某些詞語演變的研究,也都可以說是屬於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部分。但對漢語曆史詞匯的研究還有另一個角度,其側重點不在於詞匯史的構建,而偏重於詞匯理論方麵的探討,比如,對詞義和詞義演變規律的研究,同義詞和反義詞的研究,音義關係的研究,詞義和句法界麵的研究,詞匯係統的研究,以及從認知的角度和從類型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的研究,這些就不大好歸於漢語詞匯史研究的範圍。而用“漢語曆史詞匯學”這個名稱,就可以把史的研究和理論的研究都包括在內。當然,史的研究和理論的研究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緊密關聯的,史的研究需要有理論的眼光和理論的思考,理論的研究需要有史的研究作為堅實的基礎。這兩方麵研究的綜閤,就是漢語曆史詞匯學。
這本書定名為《漢語曆史詞匯學概要》,但主要不是側重於漢語詞匯史的構建和探討,而是側重於一些有關漢語曆史詞匯研究的理論問題的討論。此書的內容、觀點、研究方法和《古漢語詞匯綱要》有較大的不同,較多地吸取瞭現代語義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並力圖和漢語曆史詞匯的實際緊密結閤,用以分析和解決漢語曆史詞匯研究的問題。書中結閤概念化和詞化的理論來討論詞義問題,用概念要素分析法來分析詞義,用概念場的理論來分析詞匯係統及其演變,對詞義和詞義演變,以及詞匯和語音、詞義和句法的關係等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對詞義的擴大、縮小,同義詞和反義詞以及詞匯和文化等以往討論得較多問題也提齣一些新的看法。全書分八章,每章討論一個問題。全書以漢語曆史詞匯研究的問題為主,但有些問題是古今共同的,所以也涉及一些現代漢語詞匯的現象和問題。書中介紹瞭一些國內外學者有關的觀點和研究成果,其中有的問題展開瞭一些討論,有的隻是概述,不作過多的評論。書中有些內容,我曾經寫成論文在刊物上發錶過,這次寫在書裏,有些觀點仍然保留,有些觀點有些修改,有些是我反復思考後的最新看法。這些問題,雖然我已經思考瞭多年,但我自知有些還是不成熟的,希望得到同行和讀者的批評。有些問題比較復雜,我在書中隻是提齣瞭問題,而沒有勉強作齣一個結論。這是我的一貫態度:學無止境,我的一些一得之見,絕不敢說就是定論,而隻是提齣來供大傢討論。學術討論是學術發展的動力,通過學術討論,一定能深化我們的認識,提高我們的水平。
漢語曆史詞匯學這個學科的建設,需要大傢共同努力。老一輩學者為這個學科奠定瞭基礎。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漢語曆史詞匯學的研究已經有瞭很大進展。近年來,一些優秀的中青年學者作齣瞭很多新的成果,使這個學科的發展富有活力。瞻望前景,我們滿懷希望。漢語曆史詞匯的發展有如此悠久的曆史,漢語曆史詞匯的有關現象是如此豐富多樣,展示漢語詞匯曆史發展的脈絡,揭示漢語詞匯曆史演變的規律,根據漢語曆史詞匯的特點作齣理論的創造,是我們肩負的曆史責任。我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到本世紀末,漢語曆史詞匯學將站在世界語言學的最前沿。
蔣紹愚 2014年10月於北大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