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费曼(Richard P.Feyrman, 1918-1988)
1918年,生于美国纽约。
1939年,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
1942年,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
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参与调查“挑战者号”事故,当场做实验证明爆炸起因。
1988年2月,因癌症辞世。
除了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在他一生中的不同时期,他还是无线电修理者、保险柜密码破解高手、艺术家、舞蹈爱好者、手鼓演奏者和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者,以及“呼麦唱法”的发现者,曾一直期待去呼麦的发源地——图瓦,最终未能成行。
他在参与“曼哈顿计划”时,成为开保险柜高手。
他在默数一二三时,发现了每个人大脑工作的方式截然不同。
他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抱怨没有人赞赏他的桑巴鼓技艺。
他在调查挑战者号失事时,靠一杯冰水、一个橡皮圈,打破了威权,还原了“挑战者号”失败的真相。
·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的传奇人生,一个好奇之人的有趣活法
世上的天才分两种,一种让人觉得努力就能做到;另一种则如魔术表演师,充满好奇、从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后一种,正是费曼。
不要动辄问“这有什么用”,当不了科学家,至少做个有趣的人
·
“我不喜欢获奖,我只为自己的成就高兴,为别人欣赏我的成就高兴。从发现中所得到乐趣,让别人可以利用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所期望的一切。———理查德•费曼(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答谢辞)
看完这本书,脑海里蹦出的头两个词就是“严肃、浪漫”。作为一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费曼的书显得严肃是正常的,就像很多科学作品那样。但是当中又透着一点点的小浪漫,就变得十分吸引人了,严肃中不乏浪漫,就是我心目中费曼的小魅力,是一种science man的魅力。 ——我...
评分看开篇《科学家是怎样做成的》本来是想给5星的,结果后半部分的关于“挑战者”号部分内容有点拖沓,尽管从中也感受到费曼的严谨挑战权势的态度,总体来说不如第一部分《怪人》的篇章,最喜欢《科学家是怎样做成的》,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令人豁然开朗...
评分从另外一则豆瓣帖上读到,费曼的爸爸只是个普通的商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培养出一双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儿女。费曼出生之前,他爸爸就希望他能做个科学家。结果,他不仅成了科学家,还得了诺奖。 费曼小时候,爸爸让他坐在膝头,给他念《大英百科》,还总是将百科里的知识和他...
评分完全是被费曼的巨大魅力所吸引,所以才买了一本又一本关于他的书,不过这本书实在让我失望。为了表达费曼说话的随意,不断的将“我”说成“俺”,让我感觉在看《水浒传》里的李逵说话。 文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面也出现过,再看两人的翻译,之间...
评分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的方式很重要。记得小时候,由于水是液态最常见的形式,于是乎,我就假设所有液体都是由水构成的,所以油里面有水。后来学习了物理,我才知道物质原来有三种形态,可以想象那时对我冲击,因为真的很多年我都是这样认为的。对于现实中现象结合实际去思考,即使错误有一定意义,因为思考很重要。这里是头篇中费曼父亲对费曼的影响,贯彻始终,科学需要诚实,怀疑与自由。
评分不管未来如何,至少做个有趣的人
评分费曼的爸爸、妈妈、妻子都好赞。不管未来如何,至少做一个有趣的人。
评分还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旧版的名字好听
评分读了这本书好喜欢费曼啊,父母教子有方,不光是个物理天才,还多才多艺,还霸气侧漏地预言别的砖家都是东瞧西看的只有他一人发现问题干活,那句“我也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但XX这样的东西并不需要任何天赋”借我用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