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梅尔•卡达莱,生于一九三六年,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作品在全世界传播,以讽刺和批判见长,其中一些出版之后曾一度遭禁。他的《石头城纪事》《错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幻宫殿》等作品已译成汉语。二〇〇五年,他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索尔•贝娄、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施雪莹,青年译者,南京大学法语系在读博士,从事法语文学研究。
一三七七年三月,被诅咒的乌亚那河上准备造一座石桥,消息不胫而走,怪事随之而来。吟游诗人四处传唱水中神明对石桥的愤怒。桥上也莫名出现可疑的缺口与划痕。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暗示人们为拱桥奉上祭品。面目阴沉的造桥人,突然消失的传说搜集者,被埋在桥墩里的人……
支持与反对造桥的各方势力针锋相对,所有冲突都围绕石桥逐渐展开,小说将不同层次的矛盾穿插于拱桥的建设过程中,探讨的主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时事,巴尔干地区的历史、语言、文化,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兴衰与认同,人的自由与归属感等等方面。小说通篇波澜不惊,言语朴素简练,却处处透露出含蓄的机敏与讽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比较不喜欢政治类讽刺或寓言小说,除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尤其带上巴尔干地区的文化和习俗
评分把桥写得比水更神化 牵扯出的文明 历史 情绪很直白 文笔有点生硬的恐慌是唯一的不适 其中还学习到很多谋略 文化变迁和冲突也有带出 经常有精彩的比喻
评分扎实,耐读,后段更见精巧和厚度,作者结构和叙事的各类编排和融合召之即来,即结构华丽工整到觉得这实在是有损语言美感时,依靠历史的赋值,各类文化来脱身,加以现代手法重写古代神话做文化讽刺,以及读他第一本,觉得水平真不错…毕竟以前经常第一次看就拿到作家们不是那么好的作品…
评分卡达莱很擅长以小见大,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桥,因为出现在特殊的时间和空间里,也可以支撑起起庞大而沉重的历史。小说一开头显得有点干瘦,为了叙事的需要而搭建一些必需的、骨架式的东西,很单薄,直到桥开始建造,小说才慢慢开始变得饱满起来。三孔桥呈现出种种不同的意象,民族、传说、政治、经济、语言、传统、新秩序等大主题,都被轻巧地连接到桥上,尤其是 “墙葬”的古老传说被引入,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崇高陨落的悲剧色彩——无论是代表新秩序的造桥方,还是代表旧秩序的渡船方,在冲突中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利用了传说,夺去了传说崇高的真意,再也没有信守承诺和牺牲的深沉,只有贪婪的粗俗。桥,这部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它“通体纯白”,“美得宛如梦中幻景”,却仿佛是一种“罪恶之美”。
评分阿达莱是那个僧人也是那个墙葬人,他从桥的内部看见了东西方的可隐可明的血拼,又从外部见证了古老传说的现代版本,这种双重视角的叙述引人发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