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尼各马可伦理学》(《伦理学》),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遂传遍西欧。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1 《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我从年初零零散散的读到了现在(19年11月1日)。往往读的时候有感想,但都是憋着,想等到读完再一起写,但是总也没读完,等到最后读完了,却发现,以前的那些小感想早就已经散落掉了。 说来有趣,我读的第一本伦理学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那是在四...
评分1 《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我从年初零零散散的读到了现在(19年11月1日)。往往读的时候有感想,但都是憋着,想等到读完再一起写,但是总也没读完,等到最后读完了,却发现,以前的那些小感想早就已经散落掉了。 说来有趣,我读的第一本伦理学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那是在四...
评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第八第九卷,主要是围绕着“友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的。对于“友爱”的定义,并非是现代人惯常认为的与人为善,那是善意,不是友爱。这里的“友爱”指的是朋友之间的爱,是远非止于浅层的关系的。甚至从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友爱...
评分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伦理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完整的亚里士多德著作。这本书本专业同级同学几乎人手一本,然而自从购入我搁置甚久才开卷。哲学的训练使人培养一种可靠又不可靠的嗅觉,这种嗅觉告诉你:中国现在需要柏拉图,在现代性批判压过现代性研究的大潮中,崇拜努斯和逻各斯并...
评分“良好生活”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来源于希腊语中的“eudaimonia”,这一词在英语中被译为happiness或者well-being,然而,无论哪种翻译方法,似乎都不能从字面本身对应eudaimonia的原义,因此本文暂且保留eudaimonia这个表示方法,以免满篇都是引号,或由翻译过来的词引起错误的...
想给6颗星,第6颗给译注者。 断断续续花了一定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伦理学,堪称德性的检验手册,贴切于生活和实践,强调以善为目的,保持中庸的德性,非过度也不可不及。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生活混沌而一无所获,究其原因也许在于失去理性,失去理性在于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不懂区分善与恶,而不知道选择的对与错。 我想我会常常翻翻它。
评分亚里士多德真·金句之王,关于行动的那一章讨论涉及到现在刑法上的的“法律认识错误”“原因自由行为”等经典争议;三种公正更是法学生基本必备的知识吧……还有关于“友爱”(爱情),自制与节制的区别…观点频出,不过本学渣就算穿越回古希腊,也不配做他的学生(大哭
评分又是一本要重读的,比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感觉还是很宽容的
评分生命主要在于感觉和思考,幸福在于合乎德行的实现活动,完善的幸福在于某种沉思。由于多数人从外在的东西来判断,多数人似乎是被快乐引入歧途的,所以真正幸福的人在多数人来看是怪人;我们要研究我们自身容易去沉溺于其中的那些事物;何为好人,他是能在每种事物中看到真,仿佛就是事物的标准和尺度(斯图尔特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大度的好人是一个理想,是对人德行沉思的一个至高体现);只有对方不在场时就想念,就欲求着那个人的到来,才是性爱……
评分想给6颗星,第6颗给译注者。 断断续续花了一定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伦理学,堪称德性的检验手册,贴切于生活和实践,强调以善为目的,保持中庸的德性,非过度也不可不及。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生活混沌而一无所获,究其原因也许在于失去理性,失去理性在于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不懂区分善与恶,而不知道选择的对与错。 我想我会常常翻翻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