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心理学 死亡 人类学 精神分析 厄内斯特·贝克尔 生死 人文 哲学
发表于2025-02-09
死亡否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正如作者贝克尔所说:“并非自然的动物本性,而恰恰是对惊恐(panic)的掩饰,让我们活在丑陋之中。”一直以来,罕有作者这样真诚的努力,向世人揭示一个颠覆性的真理:死亡并不必然产生恐惧,然而,恐惧的人生却虽生犹死。作者进一步深刻指明:人们常常用欲望来掩饰恐惧,殊不知欲望恰恰是恐惧的结果,如此文饰,相当于饮鸩止渴。因此,吾人别无他途,唯有直面恐惧,向死而生。
E.贝克尔(1924.9.27-1974.3.6),欧洲犹太人后裔,生于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德。二战期间服役于美国陆军,赴欧作战,参加过解放纳粹集中营的战斗。之后返美,就读于纽约州雪城大学,毕业后派驻美国驻巴黎大使馆。约1954年重返美国母校,攻读文化人类学,196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近十年间先后执教于雪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州立大学等,因坚持正义、支持学生而饱受官方排挤,直至1969年获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职位。著有《禅:一个理性的评判》《有意义的生与死》《精神疗法的革命》《超越异化》《恶的结构》《身着甲胄的天使》《失落的人学》《死亡否认》和《逃避罪恶》。其代表作《死亡否认》获1974年普利策大奖(文化人类学专项)。
好不容易把书翻完后特别想骂娘。精神分析学这套话语,加上似文学似隐喻的表述,如果一篇几千字论文反复揣摩也就罢了,充斥了几百页只令人想发疯。经历英雄主义、符号自我与生理自我的二元悖论、肛门性、自我压抑、人格防御机制、自因企划、神经症、死亡恐惧、移情……之后,贝克尔告诉我们要回归源头,在精神分析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中,敬畏地等待一终极权威救赎。这本精神分析学版本的《人生的意义》,就这样滑入神秘主义深渊。TMQD。
评分读起来很困难的一本书,把精神分析的很多内容都从性往死亡恐惧上转换了。很喜欢这段:人们常常用欲望来掩饰恐惧,殊不知欲望恰恰是恐惧的结果,如此文饰,相当于饮鸩止渴。因此,吾人别无他途,唯有直面恐惧,向死而生。
评分书名+普利策奖+高评分是购买的真正原因,早知道是老书+精神分析+哲学的书就不买了。这本书无论是写还是翻译都很用力、用心,只怪本人才疏学浅,读起来很吃力。说实话没有完全看懂,核心观点应该是人的种种表现,元原因是死亡恐惧。实在不太喜欢精神分析的一套说辞,不可证伪,而且特别牵强。一星全为拉分。
评分旧版叫《反抗死亡》,我还专门找了电子版打印了出来读,很好的书。
评分为什么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儿童普遍持有身心二元的观点?为什么人的每一种焦虑下面都隐藏着死亡恐惧?本书运用兰克的精神分析理论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答。
这本书是学术书,还是比较晦涩的,我看这书主要还是为了怎样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是为了更好的活,本人非科班,很多都没看懂的也就不深究了。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吧,算不上对书的评论。 各种科学都在追求着以一种最简单的基本原因来解释所有世间万物。在精神分析学方面,弗洛...
评分在图书馆碰到这本书,同时一起借阅的还有另外一本叫做《一年有半》的书。 很神奇的是,在我并没有了解这两本书的作者和内容究竟是什么的时候,昨天晚上,翻完《死亡否认》后,拿起新买的一本《落叶》翻了翻,本来还在说这本书的出版蛮曲折的事情,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对跟W先生...
评分这是一部伟大深邃却又鲜有人评论的著作,所围绕的主题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死亡。说其熟悉,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听到有关死亡的讯息,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以及这两天的港人在菲律宾的无端横祸,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冲击。说其陌生,因为死亡具有...
死亡否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