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甘地(1869—1948),出生于印度西部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他一生致力于印度民族解放,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被尊称为“圣雄”。他带领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了国家独立。他身体力行的“非暴力”哲学,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869年,甘地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吠舍种姓家庭,十三岁便结婚。受殖民环境的影响,他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取得律师从业资格的第二天便乘船回国。1893年,甘地有机会前往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南非之行的最大收获是目睹了印度侨民艰难的生存境况,于是他积极领导当地印度侨民摆脱种族歧视,通过非暴力抵抗运动争取公民权利。1915年,甘地返回印度,同时也将“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斗争方式带回祖国。带领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甘地又提出“不合作”理念。最终,他设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实现民族独立,争取公民权利探寻出崭新的路径,开启了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甘地在本书中详尽地回忆了自己的经历,尤其是他的精神历程,故副标题为“我追求真理的历程”。他不怒而威,将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以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呈现出来。
这本自传写于1929年,距离甘地被刺身亡还有18年,由于对“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总给人一种进行时的感觉。虽然是序时记录,但因为有取舍,而且省略掉了一些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经历,甚至是应该予以浓墨重彩的事件,读起来有一种跳跃感,不连贯,有时候读着读着他就会...
评分 评分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有了自律,一切皆有可能,无,则连最简单的目标都显得遥不可及。 ——西奥多·罗斯福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为他做到了...
评分这本自传写于1929年,距离甘地被刺身亡还有18年,由于对“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总给人一种进行时的感觉。虽然是序时记录,但因为有取舍,而且省略掉了一些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经历,甚至是应该予以浓墨重彩的事件,读起来有一种跳跃感,不连贯,有时候读着读着他就会...
评分阅读《甘地》进入尾声,最后几页了。姑且现在先把思绪整理下做个记录,等全文阅读完,也好有个阅读中和阅读后的对比。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比较深的是行动的意义,就好比说我经常在Blog上发无谓的牢骚和无病呻吟,针对外界所起到的作用——确切的说是完全没有作...
甘地果然不是个有趣的人,感觉他的身边人会挺辛苦的,不过在印度更多比他更强势的丈夫和父亲。甘地对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莫名的固执,但是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固执让他获得相当的成果。一开头说看不出他爸两兄弟跟其他同父异母兄弟有什么差别(既得利益者往往看不到不公),明明就这两兄弟当过首相。讲童婚那里打错了吧,他十三岁结婚又说十七岁订婚。「在印度妇女看来,对丈夫百依百顺是最高的宗教信仰,丈夫则把自己视为妻子的国王与主人,而且妻子得不断地讨好自己。」可悲的印度女性。书中可见白人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因而我们更加要发展更加要强大。其实我对很多宗教看不过眼就是它们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有种天然的排他性。
评分好像不怎么样啊,毕竟是自己写的自传,更像流水帐。说是靠自己,上面几代也是混得挺好的。说是禁欲,各种欲求也是很强的。毕竟是政治人物么,有什么好期待的呢。
评分流水账一般的平淡,这就是波澜不惊的人生?白开水一般的叙事,这是内心宁静的真实体现?圣雄甘地的自传原来如此,朴实到谦卑,也许他自己为圣雄称谓所累,素食、简单生活、禁欲是追求真理的形式,但如果强加给家人朋友真的合适吗?信仰是心悦诚服的。
评分虽然几近迂腐,但还是有感动人的地方,生性怯懦害羞,最终却成为斗士,信仰的力量挺可怕的,也可能他脑子发育晚。我会愿意重读的
评分甘地果然不是个有趣的人,感觉他的身边人会挺辛苦的,不过在印度更多比他更强势的丈夫和父亲。甘地对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莫名的固执,但是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固执让他获得相当的成果。一开头说看不出他爸两兄弟跟其他同父异母兄弟有什么差别(既得利益者往往看不到不公),明明就这两兄弟当过首相。讲童婚那里打错了吧,他十三岁结婚又说十七岁订婚。「在印度妇女看来,对丈夫百依百顺是最高的宗教信仰,丈夫则把自己视为妻子的国王与主人,而且妻子得不断地讨好自己。」可悲的印度女性。书中可见白人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因而我们更加要发展更加要强大。其实我对很多宗教看不过眼就是它们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有种天然的排他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