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所受的教育,约翰·德比希尔是一位数学家和语言学家;根据所从事的职业,他是一位系统分析师;而在业余时间,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他的成名作是《梦见柯立芝》,这部1996年出版的小说大受人们欢迎。亚德利在《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上对它赞赏有加。《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波士顿环球报》等报刊也一致给予好评。他的作品还频繁出现在《国家评论》和《新标准》杂志上。 德比希尔在英国出生并成长,约20年前来到美国安家。他目前和妻子及两个孩子住在纽约的亨廷顿。
1859年8月,没什么名气的32岁数学家黎曼向柏林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论小于一个给定值 的素数的个数”。在这篇论文的中间部分,黎曼作了一个附带的备注——一个猜测,一个假设。他向那天被召集来审查论文的数学家们抛出的这个问题,结果在随后的年代里给无数的学者产生了近乎残酷的压力。时至今日。在经历了150年的认真研究和极力探索后,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个假设成立还是不成立? 已经越来越清楚,黎曼假设掌握着打开各种科学和数学研究之大门的钥匙,但它的解答仍诱人地悬在那里,正好让我们伸手够不着。依赖于素数特性的现代密码编制术和破译术,其根基就在于这个假设。在1970年代的一系列非凡性进展中,显示出甚至原子物理学也以尚未被完全了解的方式与这个奇怪难题扯上了关系。 在约翰·德比希尔编著的《素数之恋:黎曼和数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中,极其明晰的数学阐释文字与行文优雅的传记和历史篇章交替出现,它对一个史诗般的数学之谜作了迷人而流畅的叙述,而这个谜还将继续挑战和刺激着世人。
近两年关于素数和黎曼假设的科普书层出不穷,比如《黎曼博士的零点》、《素数的音乐》,但我感觉还是这本《素数之恋》可读性最佳,自己平素也看一些数理方面的英文书,但都感觉读起来费劲,惟独这本书阅读起来让你很轻松,虽然是英文好像自己读着脑子都没再把它翻译成中文来理...
评分非常好的引导人们对数学及科学的求知欲望,为什么我年轻时没有遇上这类的书呢? 准备看<<数论概论>>,再复习一下微积分,学习<<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网易有公开课,再学《复分析--可视化方法》, 这样大概可以看看解析数论的书了。
评分第一部分应该是普通高中学历的人就可以读,几乎是一步一步带着读者,第二部分要接触一些大学里基础的高数和线代才能大致看懂(如果了解一点量子力学更好),不然读起来应该会比较吃力,第二部分的很多推论证明都是技术处理简化过的。我在1月18日开始读,发现此书绝妙,到19日读...
评分第一部分应该是普通高中学历的人就可以读,几乎是一步一步带着读者,第二部分要接触一些大学里基础的高数和线代才能大致看懂(如果了解一点量子力学更好),不然读起来应该会比较吃力,第二部分的很多推论证明都是技术处理简化过的。我在1月18日开始读,发现此书绝妙,到19日读...
评分为了消磨飞机上的二十多个小时又不至于动脑太多饿死,我读了《Prime Obsession》。此书偶数章节讲围绕黎曼猜想的数学史,基数章节讲解数学知识。如果你已经了解黎曼猜想,基数章大可跳过,况且相关文献一堆,如果你未接触 过数论,建议略读一下,感受那些奇特的发现。我想...
适合高中生,除了21章,其他部分很容易理解,注释很详细,以后有机会再细读一下。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该假设被证明。
评分没有看过其他的数学科普书,不过这本书真的能让我一直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偶尔有点不懂的地方略过之后也能继续看下去。学到了很多东西,关于算数,几何,代数,矩阵,极限,复数等,只要是需要的知识,作者都能把它的来龙去脉讲明白,比如为什么需要这些概念,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做什么,我们又是怎么用他们的。看过很多数学的科普文章,涉及到复变的,分析的,没有一篇能看下去的。而这本书确实能让人一直follow并且兴趣昂然。
评分了解黎曼猜想的最佳科普读物
评分作者写的极为耐心,可是真的很难想象复变函数在四维空间的图像。就像Hilbert一样,如果五百年后沉睡醒来也会想知道黎曼猜想有没有被证明。
评分恰逢阿迪亚爵士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打算找点资料看看,分奇偶数的章节分别讲述理论与故事,对无论抱着哪种目的的读者都很友善。有些地方可能有点啰嗦,不过达到了真正的深入浅出。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