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娜•克拉克(Susanna Clarke) ——作者
1959年生于英国诺丁汉市一位循道宗牧师家中,是家中长女。她的童年居无定所,在英格兰北部及苏格兰的一些城镇都生活过。从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毕业后,她曾投身出版,在非虚构图书领域从事过多方面的工作。1990年,她离开伦敦,赴 意大利都灵为菲亚特汽车公司高管教授英语,次年又赴西班牙毕尔巴鄂执教。
1992年,她回到英格兰,在达勒姆郡一栋面朝北海的宅子内住到年底。2004年,她的小说《英伦魔法师》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并入围惠特布莱德最佳处女作小说奖及《卫报》最佳处女作图书奖决选名单。2005年,该作品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年度新秀奖、雨果奖及世界奇幻奖。2006年,她的短篇小说集《英伦魔法拾遗》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的一些故事亦发生在《英伦魔法师》的大背景之下。
苏珊娜•克拉克现与她的伴侣——小说家、书评人柯林•格林兰共同生活在英国剑桥市。
韩慕照——译者
本名马爽,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讲师。特里•普拉切特“碟形世界”系列首部作品《魔法的颜色》译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发现并喜爱上克拉克女士的《乔纳森•斯特兰奇与诺瑞尔先生》,读毕尝试翻译练笔,自得其乐。今成书,更名《英伦魔法师》,以飨读者。
“两位魔法师,现身英格兰。前者畏惧我出现,后者久把我期盼……”
公元1806年,英格兰在抗击拿破仑的持久战中八面受敌,实践派魔法师早在几百年前就已销声匿迹。然而,研究过往光辉历史的学者们发现,尚有一位实践派魔法师——诺瑞尔先生在世。此人深居简出,然略显身手,举国上下无不 为之惊叹。移居伦敦后,他唤美妇人起死回生,召幻影舰队威慑法寇。他一贯瞻前顾后、小题大做,怎奈后生可畏——乔纳森•斯特兰奇初出茅庐,已崭露头角。该生风华正茂、一表人才、意气风发,方方面面与诺瑞尔截然相反。自此,两位伟大的魔法师之间斗争不断、险象环生,比起英法两国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人各怀执念,暗中更染指黑魔法,哪知一切实为作茧自缚,前途凶险难料。
这本书的装祯实在太恐怖了,700页的书一本全,还是差不多A4的大开本,捧着看几页手腕就累得不行了,只能放桌上跟读课本一样,一页一页翻开。印刷更是惨不忍睹,N多页墨迹严重不足,每页那可怕的防羊皮纸痕迹,外加大魔法师那几个弱智字,还一股股的发霉油墨味,我都不知道该如...
评分苏珊娜,卡拉克。让魔法穿行于历史事迹之间,看似胡言乱语,其实更有蹊跷,懵懂之间,渐渐透明。 其实,我们不知道魔法,电影就是魔法,但是,质感魔法还是很震撼。 去掉自己的尺子,来深入的阅读,定会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评分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家们便对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争执不休。例如柏拉图曾经说过,诗所模拟的不是真实,而是真实的影子,因此与真理隔了三层。然而亚里斯多德却认为,历史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讲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历史所讲述的是个别的事物,而诗所讲述的则是...
评分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那简直就像是放着鲜蟹不吃非要来一大勺蟹粉扳面吃一样可惜。克拉克在这部书中模仿了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这也帮助了读者体会书中描写的故事。 特别是,现代的小说中已经不太可能看到的连续2页的注释,这里面你还能看到好多...
评分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那简直就像是放着鲜蟹不吃非要来一大勺蟹粉扳面吃一样可惜。克拉克在这部书中模仿了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这也帮助了读者体会书中描写的故事。 特别是,现代的小说中已经不太可能看到的连续2页的注释,这里面你还能看到好多...
“哦,就去我们这种人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徜徉在别人未曾发现的道路上,在天幕背后,在雨帘对面。”
评分终于把译本也读过了!
评分刚出版时想看但嫌有点厚,自从一口气看完了1100页的《来自新世界》这都不是事儿,主要因为最近在播同名英剧好像有点意思…一周后读毕,翻译语言相当轻松,但依旧无法掩饰原文的碎碎念,好在总体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陆街图
评分终于把译本也读过了!
评分这个版本翻译得那股穷酸文人半文不白的显摆劲儿真是让人恶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