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寇伯特 著
美國著名記者,《紐約客》雜誌環境專欄的特約作傢。她的寫作側重於人類文明對地球生態係的影響。曾獲得200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新聞寫作獎、2006年美國雜誌類公共議題報導獎、Lannan文學獎、學術傳播獎,2010年又獲得第十六屆年度Heinz獎、美國雜誌類新聞評論獎、古根漢基金會科學寫作獎。著有《一場災難紀實:人類、自然與氣候變遷》(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 Man, Nature, and Climate Change)、《愛的先知: 以及權力與欺騙的其他故事》(The Prophet of Love: And Other Tales of Power and Deceit)等四本書。
黃靜雅 譯
臺南市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碩士(主修大氣環境),著有《臺灣天氣變變變》(閤著),譯有《看雲趣》、《觀念地球科學》(閤譯)、《地震與文明的糾纏》、《大口一吞,然後呢》。除瞭大氣科學專長,也曾齣版音樂專輯「看月娘」、「生活是一條歌」;創作兒童音樂專輯「春天佇陀位」及「幸福的孩子愛唱歌」等。2002年之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卻心繫臺灣的一舉一動,自稱是「用母親的眼睛與關懷萬物的心,跨界地球大氣與原創音樂」的傢庭主婦。
我們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未來又將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作者寇柏特試圖追查的,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
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
這脈絡所呈現的是,在跌宕起伏中,生命極為堅韌,卻非永遠如此。
《第六次大滅絕》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
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
巴拿馬金蛙、鬼針遊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
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當前的大滅絕事件,起因既不是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
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
而是「一場可能由人類引起的大滅絕」!
「在迫使其他物種滅絕的舉動中,」我們是否無心或短視,
也「正忙著鋸掉自己所棲息的枝幹」?
大巴车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飞驰,连续八个小时四周一颗草都看不见。没有漫天的飞沙,天也是那么的蓝,只有风化的石柱和地上析出的点点盐晶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贫瘠。我一直在想,这片土地上物种数量公式cA^z的系数是不是零。 读这本书的绝大部份时间,我在青海甘肃游的大巴车上度...
評分开卷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沉重的心理准备,然而当真像映入眼帘时,还是被深深地刺痛了。掩卷之时,对我们还活在这个古老的时空中,心存感激。 很多人觉得,大灭绝离我们很远很远,远到根本无需去担心。他们总会说大灭绝是杞人忧天,却从来不摆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数据与事实...
評分古生物學好有趣啊,像偵探一樣,而且不用很麻煩很纍就能發nature。
评分幽默又深沉的作者 這麼傷感的話題也寫得饒有興味 點贊。另外:趕緊去學遊泳看珊瑚礁吧,五十年之後就不剩瞭。
评分古生物學好有趣啊,像偵探一樣,而且不用很麻煩很纍就能發nature。
评分不錯的科普文~由點及麵從古至今的迴顧瞭滅絕史~一個一個生動的例子似乎還能無盡的寫下去~最末直指人類紀和人類就是第六次大滅絕的正在進行時和始作俑者~態度還是比較曖昧甚至有點樂觀的~人定勝天救物種救自己~然而我倒是覺得隻是順其自然的發展下去就可以瞭~最末結果怎樣並不太重要~滄海一粟宇宙微塵罷瞭
评分信息量非常大,第一次知道原來人類世的齣現會讓世界發生如此巨大的改變。說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可是因為作者的冷幽默和譯者的恰到好處讓這本書變得趣味性很強,吸引人一直看下去。從後麵的緻謝和參考文獻可以看齣作者的嚴謹,覺得此書可以排到目前為止的年度top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