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古典文学 牡丹亭 桃花扇 文学研究 戏曲 学术 吕立亭
发表于2025-01-22
人物、角色与心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立亭(Tina Lu) 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作品除本書外,還有《明清文學中的意外亂倫、割骨療親以及其他奇遇》(Accidental Incest,Filial Cannibalism,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Harvard,2008)、《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卷第二章《晚明文學文化》(「The Literature Culture of Late Ming(1573—1644)」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ge,2009)。
吕立亭(Tina Lu),耶鲁大学中国文学教授。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西方的爱情故事大结局,王子和公主总是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全剧也就到此终了。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古代故事,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述那些婚后生活?中国式的大团圆,总是以整个家族的各归其位,才算得完美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并不把角色仅仅当作一个扮演者,我们关心着人。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人呢?在《牡丹亭》中,梦之丽娘、画之丽娘、魂之丽娘、复活之丽娘......我们能说她们都是“人”妈?在《桃花扇》中,宏大的政局更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一个个具体的“人”?通过对这两部戏曲名著的解析,我们从多个角度看见了中国古人对身份认同的思考。这个问题复杂而重要。关乎你我,关乎情感与道德的选择,关乎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果我们没有被读者读到,那么,我又是谁?人可以独立于社会背景而存在吗?
评分有新的见解,但有些是属于过度解读了
评分脑洞开得好
评分翻译很扣分 牡丹亭部分看得我满脑子问号
评分基本动机很简单,就是颠覆剧中人物身份的稳定性,以及确认这一身份的可能性 前半本,有点类似德曼对卢梭自慰的讨论,作者解构了自画像、鬼魂、尸体任何一个对于杜丽娘这一身份的优先权(所谓iterability,替代品和原件的关系),活生生地把牡丹亭演成了悬疑片,最后通过皇帝对身份的裁决过渡到后半本——桃花扇与牡丹亭的区别在于桃花扇中皇帝本身的身份也同样受到质疑 接着又通过解读桃花扇中几个人物对扮演的观念的不同,过渡到表演与政治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我已经复述不下去了,我不想评论这种解构本身的有效性如何,而是想提两个问题,一是这种颠覆的意义是什么,希望籍此达到什么目的?二是从文化角度上,似乎有点太莎士比亚了(身份危机,表演与政治,绿色世界,基本上都是莎剧老生常谈的主题了),一点也不汤显祖、孔尚任
北美学界对文本细读的重视历来是其文学研究出彩的地方,吕立亭(Tina Lu)在《人物、角色与心灵:<牡丹亭>与<桃花扇>中的身份认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就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并融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在广泛征引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两部传奇经典作了细致的解读。可...
评分北美学界对文本细读的重视历来是其文学研究出彩的地方,吕立亭(Tina Lu)在《人物、角色与心灵:<牡丹亭>与<桃花扇>中的身份认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就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并融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在广泛征引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两部传奇经典作了细致的解读。可...
评分翻译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啊,整部作品也真的是脑洞大开,要是每个编剧都有这位作者的水平,我们就永远不会剧荒了吧,哈哈。作者将《牡丹亭》与《桃花扇》放在一起研究,来探讨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但整本书的主线不清晰,思维跳跃幅度太大,并且问题探讨结果也模糊,研究意义更是...
评分北美学界对文本细读的重视历来是其文学研究出彩的地方,吕立亭(Tina Lu)在《人物、角色与心灵:<牡丹亭>与<桃花扇>中的身份认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就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并融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在广泛征引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两部传奇经典作了细致的解读。可...
评分北美学界对文本细读的重视历来是其文学研究出彩的地方,吕立亭(Tina Lu)在《人物、角色与心灵:<牡丹亭>与<桃花扇>中的身份认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就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并融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在广泛征引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两部传奇经典作了细致的解读。可...
人物、角色与心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