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神經學,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獲得者埃裏剋·坎德爾(Eric Kandel)的實驗室裏做過有關記憶的生物學研究實驗。
牛津大學羅茲學者(Rhodes scholar),關注20世紀的文學藝術,對藝術與科學的關係進行瞭深入研究。
《連綫》雜誌特約編輯,《紐約客》雜誌長期撰稿人,《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傢。
暢銷書《想象》(Imagine:How Creativity Works)作者。
一直以來,多數人都認為在對大腦奧秘的探索中,科學無疑是最精確的,是站在第一綫的先導者,但是實際上,藝術時常超越科學而捷足先登。
在《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一書中,作者喬納·萊勒例舉瞭19—20世界聞名世界的八位藝術傢——“自由體詩人”惠特曼、“英國心理小說先驅”喬治·艾略特、“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音樂界的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現代主義之母”格特魯德·斯泰因、“意識流文學先驅”普魯斯特、“西廚之王”奧古斯特·埃科菲和“遊走在優雅與瘋癲之間”的女作傢弗吉尼亞·伍爾夫,展示瞭藝術是如何早於現代神經學發現人類思維和創造力的真諦的,比如,普魯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瞭記憶的易錯性,與他《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的瑪德琳蛋糕又有何種關係;喬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腦的可塑性的;法國大廚埃科菲是如何憑直覺發現瞭鮮味(第五種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參透瞭視覺的微妙之處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過寫作實驗而展示瞭語言的深層結構的。在藝術與科學的角逐中,這是關於藝術一次次勝齣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傢》力圖為藝術與科學搭建溝通的橋梁,以探尋人類大腦的奧秘,解讀真正的“第三種文化”。
我买过作者另外一本书,也评论过。作者一度是美国杂志《纽约客》的新星,出版好几本书,本书出版时,美国公共电台采访他,我恰好听到。 我不大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毫无疑问作者很聪明,博闻强记,作为牛津大学Rhodes Scholar, 他可以成名成家,但他想走捷径,不愿意踏实地工...
評分老实讲不想把这第三种文化看成第三种。搞科研的人其实肯定很习惯这个了,A观点和B观点,看似针锋相对,但其实真相可能是有A也有B。总有一点什么是共通的。总有某些部分是可以互相启发的。 看完这本书不能说有太多收获,但实在觉得作者是同道中人。 我也是个神经科学研究者。 ...
評分【The Invisible Cities】by Calvino reminded me this book【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so I took it down my shelf and read it again. The pages have turned yellow - it’s been a while, published in 2007. The author Jonah Lehrer used to work in the lab of Er...
評分 評分老实讲不想把这第三种文化看成第三种。搞科研的人其实肯定很习惯这个了,A观点和B观点,看似针锋相对,但其实真相可能是有A也有B。总有一点什么是共通的。总有某些部分是可以互相启发的。 看完这本书不能说有太多收获,但实在觉得作者是同道中人。 我也是个神经科学研究者。 ...
剛開始讀,覺得翻譯得不錯,內容也讓人心潮澎湃~作者25歲就寫齣這書……
评分作者在藝術上有造詣,遠不止科學視角看藝術這麼簡單,後幾章略失衡,科學沒有跟上,不如前幾章精彩,但書的整體水準還是超齣預期。
评分其實就是把作者知道的一些神經科學知識硬套在文學上。
评分沒有參考文獻啊
评分#科學就是科學,可重復可驗證,藝術以及其它神學宗教哲學中自然有科學無法解釋,或者等待科學去解釋的經驗和現象,但直接說藝術揭示科學,或者暗示科學可以嚮著藝術的方嚮努力,我一個入瞭神經科學門的人,實在看不下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