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他的作品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 于杭州转塘)、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杭州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作品中。2010年,和陆文宇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2012年,获《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全球创新人物奖”。201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如此的高,而且这本书在书店也放在畅销书的栏目,很可怕的是我看到无数的人说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很流畅???累死累活每天给自己定任务我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洋洋洒洒地把它读完了……王澍讲自己案例的部分读得很流畅……但是前半部分似乎是...
评分1、在国内的建筑强调做大的时候,日本在做小方面走得更远,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人稠地狭,另一方面未尝不是对生活要求的简化所致。一箪食一壶浆,其实也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多物质的东西,简简单单也可以说得上很好。所以王澍提到的长40CM,宽15CM的洗手台看似寒碜,真正使用起来也...
评分所以建筑到底是什么?建筑师到底应该做什么?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失去了其为宗教表意的使命,所以对这件事的理解莫衷一是。王澍的《造房子》在阅读上是享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当我查其他资料去对应他的得意之作国美象山校区时,又发现其他的问题,到让人五味杂陈。象山...
评分读《造房子》是因为喜欢王澍这个人。 他原始淳朴,也因此“超前”,这种“超前”主要体现在他的建筑理念曾不为主流(实则为陈腐封闭的)学术界、商业圈所理解和接受。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个行业一个门类里,最红的都是二流作品二流人才。一流都会超前于时代一点点,一流都有自己...
评分昨天在一个小微信群里聊天,一个朋友说了这么一件事情——单位里一个姑娘和男朋友分手了,因为她觉得对方的level比较low,她的目标是要再往上爬的。 我有点诧异,为啥自己往上爬就要和男朋友分手?而且就能成功吗?用任素汐的话说,难道分手了就可以去“睡服”上层人物呢?朋友...
可以在一个叫”借书人“的公众号上借来看,全国送书上门的
评分他谈建筑谈得很酷,比如说,他说违章建筑,是“非专业的人,把建筑作为一种生存活动,直接参与到建造行为当中,这是非常有人性光辉的东西”。看书的过程里一直有这种!!!的感觉。他首先是个文人,所以他谈山水画、谈怎么看园林,都很有意思,大概也因为这样他才能发展出一种跟西方迥异的建筑学。
评分如果有那么一天,文人墨客们终于知道了他们眼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外星人手中的乐高积木时,会作何感想?
评分想来想去,对于这本书还是只能给两星。尽管王澍所说的另一个世界、包容多元、文化本根、或者对现代主义的批判都很对我的胃口,但最终沦为依靠个体随意性或者文中带着骄傲的讲出的“发散思维”潜台词而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对个人意识和个人行动的最忘本的折衷。谈哲学没有范畴、谈人文没有社会;谈包容却否定非己、谈谈自我却为折衷开脱,最终将所有希望仍在随机之上,所有倾向性皆来自于自我,这种完成了精彩批判之后又没有精彩下文的设计者并不少见,书中也很多不能理解的基本逻辑错误:比如说中国人来中国馆瞧一眼就走了,外国人拖家带口来看很多次,第一、个例证明了一种现象却不能证明结论;第二、一个结果的造就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总之对此书,我是没办法给个高分的,相对于去年此时读安藤忠雄的书来说,这个评价足够客观。但我依然期待他的建筑实践。
评分看这本书就是见识王老师的深厚功底,不仅仅是在建筑上的造诣,清晰可见走到今天,最重要靠的还是思想和修养。前阵子刚去苏州,然后下午对照着里面一些关于园林的阐释,与自己的理解,完全的云泥之别....建造象山校区的一系列经历也有很大感触。当然啦,道理全都懂,真的在王老师造的房子里活了一年,实用性.......大概就是每三个礼拜会感冒一个礼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