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序 补充和启发
答客问(代前言)
2001年:《安阳婴儿》——视角流变与颠覆性表达
甲、前面的话
乙、中国电影历史的平民性艺术本体视角流变
丙、颠覆性主题:底层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丁、底层视角观照、对话性镜头及其动机与目的
戊、呼应现实的视听语言特征
己、电影人物语言以及暴力性的文化内涵
庚、结语
辛、多余的话
2002年:《台北晚9朝5》——谁的青春谁做主
甲、前面的话
乙、《台北晚9朝5》登陆前内地对台湾电影的接受背景
丙、《台北晚9朝5》:E时代的伦理观念和情感逻辑
丁、结语
戊、多余的话
2003年:《盲井》——裸露的肠腔和心里的骨头
甲、前面的话
乙、中国社会底层及其弱势群体的真实存在
丙、本土化叙事与人物性格的文化逻辑生成
丁、结语:修辞手段中的明喻和暗喻互见
戊、多余的话
2004年:《日日夜夜》——存在与虚无
甲、前面的话
乙、《日日夜夜》:道德良知对个体命运的掌控
丙、《日.日夜夜》:对汉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
丁、《日日夜夜》在情欲心理及其艺术表现上的特征
戊、《日日夜夜》中的背景呈现及其意义
己、结语
庚、多余的话
2005年:《孔雀》——故事就是历史
甲、前面的话
乙、姐姐的故事:少女之心
丙、傻子:公众的日常文化消费用品
丁、弟弟的双重视角:沉默的大多数
戊、结语
己、多余的话
2006年:《江城夏日》——地方等同全国
甲、前面的话
乙、社会主体人群暨边缘人物众生相
丙、地方方言的全面进入与大量使用
丁、结语
戊、多余的话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历史射进现实
甲、前面的话
乙、《太阳照常升起》:叙事客体与叙事主体的交错镶嵌
丙、《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社会寓言和喜剧呈现
丁、被遮蔽的情欲世界和私密欣赏的性狂欢
戊、语言的时代风貌和模式的跨时空对接
己、结语
庚、多余的话
2008年:《立春》——无字碑和一首绝望的歌
甲、前面的话
乙、1980年代中国边远城市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
丙、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失衡:1980年代文艺青年的困境
丁、一再打破观众心理预期的编导手法例举
戊、结语
己、多余的话
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新市民电影盛装复活
甲、前面的话
乙、中国电影史上的新市民电影
丙、《三枪拍案惊奇》的新市民电影特征
丁、结语
戊、多余的话
2010年:《让子弹飞》——新市民电影高调返场
甲、前面的话
乙、《让子弹飞》的思想品质和外在的文化特征
丙、《让子弹飞》的新市民电影特质说明
丁、结语
戊、多余的话
2011年:《钢的琴》——新左翼与回归真实
甲、前面的话
乙、时代背景:《钢的琴》直面现实的题材选择和忧愤深广的主题思想
丙、《钢的琴》:延续第六代导演开创的新左翼电影路数
丁、结语
戊、多余的话
2012年:《桃姐》——何处是归程?
甲、前面的话
乙、《桃姐》:香港本土文化的流变与香港电影文化传统的体现
丙、《桃姐》:人伦亲情背后的移民情结和影片的文化消费结构
弋、结语
戊、多余的话
参考文献
后记 雾里看花,上楼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