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
1908年生于法国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论著《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女宾》是波伏瓦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不仅写了自己,而且还有她的终生伴侣萨特,以及他们的朋友奥尔嘉。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评论,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优雅的弗朗索瓦丝,年轻刻薄的格扎维挨尔,以及爱着这两个女人的皮埃尔,试图在三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三重奏,“三个竭尽全力彼此相爱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三重奏却演变为“三角恋爱”,嫉妒丛生,处处隐藏着猜忌与荒唐。维护格扎维埃尔却又饱受其折磨的弗朗索瓦丝,终于做出了决定。
三角在物理学中是最具稳定性的形状,可是当“三角”变成人类的一种“关系”时,就成了最复杂且最不稳定的状态! 看完波伏娃的传记《激荡的一生》后,曾向朋友感慨说:要是我的爱情也如波伏娃与萨特那样忠诚而自由,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恪守着两个人的永恒爱情...
评分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羡慕且神往着萨特和波伏瓦的和谐关系。也不止一次看到女权主义者和女权主义爱好者提出的种种异议,比如单从“萨特-波伏瓦”这样的名称排序上就能看出二人主次有别。不过这样的细节大约只有重礼乐的国人才会注意到,在外文资料里看到的经常会是“波伏瓦-萨特...
评分三角在物理学中是最具稳定性的形状,可是当“三角”变成人类的一种“关系”时,就成了最复杂且最不稳定的状态! 看完波伏娃的传记《激荡的一生》后,曾向朋友感慨说:要是我的爱情也如波伏娃与萨特那样忠诚而自由,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恪守着两个人的永恒爱情...
评分“有时,爱是一场流亡,离开了自己,却未抵达你。” 那么这场流亡的意义和目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真的是奔着另一个人而去的吗?还是只不过是另一种回归的姿势,只为更彻底地返还于自己? 如果答案在于后者——或者更多的在于后者——那么爱情就不是“男女”那么简单...
评分课堂老师推荐,看了一半搁置了。想想还是不大喜欢。
评分她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了身边人的命运。
评分有个人物表就好了,否则我还能给高点分。结局既骇人又在情理之中。可惜阅读过程太痛苦。
评分“使我高兴的是,我们的交情变得非常深厚,同时又保持距离。”
评分三个人的关系永远无法像单纯的三角形形状那样维持和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