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 I

名士风流 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波伏瓦(BeauvoirS. D. )
出品人:
页数:452
译者:许钧
出版时间:2013-10
价格:3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63535
丛书系列:西蒙娜·德·波伏瓦系列
图书标签:
  • 西蒙娜·德·波伏瓦 
  • 波伏瓦 
  • 法国 
  • 小说 
  • 法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文学 
  • 存在主义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名士风流1》有纪实的影子,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从注销的旧账号处搬运过来) 波伏瓦女士是绝无异议的光源,身上时刻散发着瓦数超强的光芒,1949年的她更以惊世之作《第二性》照亮了大半个欧洲。你可以说她是女权运动家、女性楷模,也能称她为哲学家、社会学者,再又剧作家或小说家她也一样担当得起。透过波伏瓦的作品和身...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10月号 文/陈嫣婧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士风流》终于再版了,想起它当年让我心动的所有理由,无非是它用拿捏得十分恰到好处的文字描绘了一群我喜欢的,或者说是可以引发我窥视欲的人罢了。其实关于萨特和波伏瓦一干人等的记录文字在他们...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10月号 文/陈嫣婧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士风流》终于再版了,想起它当年让我心动的所有理由,无非是它用拿捏得十分恰到好处的文字描绘了一群我喜欢的,或者说是可以引发我窥视欲的人罢了。其实关于萨特和波伏瓦一干人等的记录文字在他们...  

评分

评分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也没有那么差 只是喧哗中有少许的风流 风流中不是那么味道 我们只是我们 还是能是谁

用户评价

评分

波伏娃书读的差不多了,看过《女宾》,《第二性》,《人都是要死的》。最喜欢是《人都是要死的》,记得读时候我很震撼。这本名士风流I风格和《人》比较相似,也是有大量对话。这本书是以二战德国战败为背景,当时法国作家处于迷茫时期,他们认为“上帝死了”,文学是毫无用处且没有意义的。然而里面涉及政治辩论看起来的确很头大。

评分

非常厚的一本书,当时每天读个50页就受不了,有点累,而且不得不说,故事情节略显拖沓。但书中的亮点是随处可见的,书中谈话处处体现出了作者的真知灼见,有对社会形势的敏锐观察,很多心理刻画也捕捉的非常成功,许多思考直指存在的本质,颇具深度。通过这本书能窥视到那个年代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以及思考关注的问题。迪布勒伊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讲,对政治采取不关注也是一种态度。好吧,你们法国知识分子赢了,政治是你们关注的永恒话题!

评分

我好想成为波伏娃啊 流泪

评分

这么冷静的女人在感情里也能做到如此么?

评分

这么冷静的女人在感情里也能做到如此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