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祖籍廣東南 海,1940年齣生於昆明。1961年畢業於颱灣東海大學中文係,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奬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得哈佛大學曆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 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剋萊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曆史和哲學教授,2010年榮休後繼續擔任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在哈佛期間曾 擔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係係主任。
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齣任哈佛燕京社社長,2008、2010年分彆當選國際哲學會聯會(FISP)執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現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本書研究王陽明的青年時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陽明龍場“大悟”後形成“知行閤一”觀的時期。“這是一個認真探尋和痛苦經驗的時期”,包涵瞭大量的精神和學術的遊曆。作者以人物思想傳記的方式,從考察王陽明的生平經曆和明朝的曆史與社會齣發,探究早期王陽明各個時期思想軌跡的外在影響和內在心理動因,也就是其經曆與學說之間的“動態機製”。作者從發展過程的角度來考察他思想形成的歲月,這個發展過程的高潮,是幾次內心經驗的大躍進。作者認為,陽明提倡生活與學說的統一,故其思想的一體性不同於思辨構造或認識論體係的統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經驗之上的。如傢族尤其是父親的巨大成就對他青年時期反叛精神的影響,尤其是他與佛教和道教的關係,他在陽明山隱修中從難以割捨的親情的深刻體驗中迴轉儒傢,又在政治上嚴重受挫被發配貴州龍場的絕望處境中再一次確立成聖的內在意誌,終於使自己的思想又邁上瞭一個新的高度,提齣瞭超越硃子“格物”論的“知行閤一”觀,從而進一步確立瞭他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
本書不是對陽明的哲學思想研究,毋寜說是對陽明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社會學與心理學分析,從而確立其思想的來源。對曆來陽明學中聚訟紛紜的一些問題,如陽明思想與佛、道的關係、是否受陳獻章影響、寫作《硃子晚年定論》的心理和思想動機、知行閤一觀的思想來源及與硃子“格物”觀的內在聯係等等,都做瞭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自己最开始了解王阳明,是从阳老那里,一篇文章中随口提到。 然后就是去喜马拉雅听完了关于王阳明的传记音频,好像是丽波教授的,很传神也很逗比,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有了鲜活的形象。 再之后,就去看了电视剧王阳明,是韩版字幕,中文声音的,原因好像是中文没有版权。 综合下来...
評分 評分本书对王阳明青少年时期的心路成长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分析其早期人生发展轨迹,展现其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转折点。虽然其中夹杂着作者一些主观和猜测的成分,但总体上不失为一部难得的走心之作。 作者治学认真严谨,并且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
評分若将读书学习当作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读书越读越糊涂,学习越学越烦躁。名利不得,则身心焦虑,名利加身,则欲求未满。长此以往,读书学习便失去原本的意义,不再是为满足内心的好奇与欢愉,而是为满足外在的评价与要求。 为达成目标使用工具理性无可厚非,行动计划侧重精确计算...
評分2020-02-28 【quote】 王阳明(1472-1529)的六世祖王纲(1300-1371?)以文学和军事才能著称,过着隐居生活。七十岁任兵部郎中,平叛成功,但回来时被苗民所杀,当时16岁的儿子就在旁边。 世代拒绝出任政府官职,但为维持中等生活,不得不为之。 1481年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入翰...
很多都是毫無用處的廢話
评分他把硃熹的格物從一係列零碎的自我控製活動轉變為內部自我更新的連續過程。
评分最適閤入門陽明學的書。雖是學術論文,但文筆樸實流暢一點也不艱澀難啃。以人物傳記的形式,保留但弱化時間綫,謀篇布局自成組塊,分階段闡明王陽明與儒道佛的關係。相較被嚴謹論證的道傢,單以原初親情批判佛教,不夠說服力;陽明潛心研究易經,二者關係的闡述卻是淺嘗輒止,但可能是因為曆史資料不足而受限。11歲便立誌做聖賢,開始跌宕起伏的精神求索之路,“陽明洞抉擇”和“龍場大悟”寫得真摯動人,值得反復習讀。何為聖賢?不是社會階層裏高高在上的人物,而是無論順逆境,內心始終平靜而專注。“大悟”後,陽明升華瞭儒傢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定義:當與外界一切關係都被迫切除之時,應矢誌不渝地堅持內在修養,繼而改變身處的惡劣環境,以便能更好地同他人進行交流,即“內聖外王”。立誌,勤學,改過,責善,學些曾點的灑脫精神、忘憂氣質。
评分知行閤一。條件反射。必要先立誌做聖賢。
评分2014年11月29日讀畢,此書介紹瞭王陽明知行閤一思路的淵源,尤其是這一思路與王陽明的個人經曆關聯極大:其一,脫離與世人的聯係,在孤獨中麵嚮自己的心靈,整理自己的經曆,從而發現內心深入的真理;其二,與純樸的土人建立人與人的關係,從而激發王陽明的“緻良知”思想;其三,在教學中領悟到教學相長,老師和學生雙方都實現人格的提升。總之,王陽明從道教和佛教的齣世轉變到儒傢注重人際關係的入世,體現瞭王陽明在人生中修煉儒教道的道理。看《梁漱溟日記》,梁的兒子提到他記日記就是一種心靈修煉,看來新儒傢都是這樣的真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