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当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
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第一届大卫·柯恩文学奖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也是奈保尔对对印度的观察和书写最焦灼的书。
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和失落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奈保尔毒舌会让被描述者反感,但又让读者佩服他敏锐感受力与观察力,准确描述会让人迅速熟络一块陌生大陆与一段古老文明。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生命过程就是自我发现之旅,而国家自我认识更难,国家这一复杂聚合体在自我发现中常常止于简单词汇的抽象描述,简化认识会让生活...
评分通过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方式对印度“可怕的历史”和“荒凉的现在”进行转写和呈现是奈保尔作为一名印裔英国人回馈“母体”的一种方式。这位出生、成长于英国,却有着印度次大陆人种的相貌和情结,直到而立之年才第一次踏上故土的著名传记作家、诺奖得主,行走于市井街巷,穿梭...
评分奈保尔毒舌会让被描述者反感,但又让读者佩服他敏锐感受力与观察力,准确描述会让人迅速熟络一块陌生大陆与一段古老文明。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生命过程就是自我发现之旅,而国家自我认识更难,国家这一复杂聚合体在自我发现中常常止于简单词汇的抽象描述,简化认识会让生活...
评分奈保尔对印度实在是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印度是他的母国,即使他现在已经逃离,正如《米格尔街》所写。指涉印度的各个方面:经济,贫困的现实,文明的衰弱,政治的混乱,科技的落后,人民的愚钝。 这是作家直接感性的关照,我也是这么干的,把自己的感情投注在一座城市当中。...
评分“你为什么抱怨这个国家的一切?它对4亿人来说是足够好了。” 在一段对《罗摩衍那》和《薄伽梵歌》的遗产与他在赢得独立的过程中的所有足迹、所有苦难回忆后,贾干爆发出上面那句话。贾干是印度著名小说家纳拉扬作品《糖果贩》的主人翁。他是一个纯洁、传统的人,一个...
紧急状态时期重返印度,奈保尔对“印度只能被体验不能被评价”的文明体系进行了猛烈批评,近代的甘地主义的缺陷和文明危机,当然全然西方式的视角显得过于偏激,完全不同于第一部游记式的寻根,第三部中的倾听、认同和和解也才显得更加有趣,奈保尔是真的爱印度呀
评分很无解。想起有些中国人觉得印度人为什么很多露宿街头还能保持快乐和笑容,觉得价值观完美,真想让他们就直接去。整本书几乎有一半在讲甘地的坏处了,在1976年算远见还是大流?再往深处想,几百年上千年前是什么造就了印度人这样的思想特质了?
评分印度诞生于多次的征服,征服的现实决定了印度的多种面向,但这并非总能得到承认。回归印度就是回归对世界深层秩序的认知,所有事物都被固定化、神圣化,所有人安之若素。“印度会继续。”纳拉扬Narayan。甘地主义1930年食盐长征。纳萨尔主义,伽梨崇拜,毛氏革命:他们对解决方式的了解多于他们对问题的了解,也多于他们对国家的了解。甘地式印度的文化原始主义。奇迹、历史、智慧之死以及灵性消解着创造了它们的文明,印度吞噬着自身。文明古国的历史包袱。
评分不管奈保尔人品如何,他骨子里的敏感脆弱成就出如此精准而敏锐的文字,呼唤出我内心中马上就要被扼杀了的文艺之魂。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他的虚构作品,就像奈保尔自己说的,虚构作品可以只写自己相信的,而这种非虚构作品看着太伤
评分想起于坚说:“脏乱差只有不作为贬义词来用,那才是印度。”倒是和这本书异曲同工。印度以“脏乱差”的方式保存过去。PS:最后几十页,奈保尔对甘地主义的批评很到位,感觉全书最有价值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