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修订本)(套装上下册)》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提纲引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为学者,首篇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主要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序錄】 崇仁學案: 必敬義夾持,明誠兩進,而後為學問之全功。 白沙學案: 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喫緊功夫,全在涵養,喜怒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後大。 河東學案: 此心始覺性天通 姚江學案 先生之格物:謂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
评分读《明儒学案》数页,文字有很急促的感觉,不似许多古文读起来悠长从容;密度很大,没有闲话。果然段落之中,“也”、“矣”、“乎”等语气助词,相当少见,可能作者风格如此。细思儒学者著文立说,目的是什么?传的是什么?是“德行”."德行“不能全用言表,纯在乎自身。所以...
评分读《明儒学案》数页,文字有很急促的感觉,不似许多古文读起来悠长从容;密度很大,没有闲话。果然段落之中,“也”、“矣”、“乎”等语气助词,相当少见,可能作者风格如此。细思儒学者著文立说,目的是什么?传的是什么?是“德行”."德行“不能全用言表,纯在乎自身。所以...
评分不蹈空言,不因成说,钩玄提要,鞭辟入里,博大精深...更难得的是作者能很好的控制主观判断而多撷英集萃并略做比较阐发,且能充分尊重各门各户之见,是以虽罗列百家而一本万殊,给读者留下极大地思考空间,堪称前无古人而鲜有来者。相比之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主观判断...
评分【序錄】 崇仁學案: 必敬義夾持,明誠兩進,而後為學問之全功。 白沙學案: 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喫緊功夫,全在涵養,喜怒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後大。 河東學案: 此心始覺性天通 姚江學案 先生之格物:謂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
只覺許多言論都說到心裡去。『人心须完密,一事不可放过。学而不事事,则疏漏处必多,应事时必缺了道理。吾见清高虚静之士,久之未有不堕落者。一阴一阳之谓道,今喜静厌动,正如有阴无阳,不成化矣。』
评分好书
评分只看了卷十姚江学案部分,一位哲人评介他所尊崇的哲人,其讲义确实精简练达。 以我理解,阳明先生承理学精神拈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法门,与朱子所不同者在于求索的路径。 一个在乎致知格物,一个在于发明本心;前者是从道的(外在)体现中去求知,后者要从道的(心理)映现处求行。 由此发展,“知行合一”即不断以事上磨炼去除私欲(对真理的蒙蔽),运用内心本然之天理(良知)去实践。 “若用工夫于良知上,则心常精明,不为欲蔽,临事心不动。由此不动心,则自能应变。”
评分明儒之学,其异处极为细微,而同处则为陶冶变化以成一伟大光明之人格,其论学,皆以功夫为极重要之事。
评分明朝学术思想基本就围着王阳明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