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路易十四

製造路易十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彼得·伯剋(Peter Burke,1937—),英國著名曆史學傢,劍橋大學文化史高級講師及伊曼紐爾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曆史學與社會科學的互動研究,尤以文藝復興為最。主要著作有:《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與社會》、《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法國史學革命》和《知識社會史》等。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作者:[英] 彼得·伯剋
出品人:
頁數:273
译者:郝名瑋
出版時間:2007-11
價格:29.00元
裝幀:平裝16
isbn號碼:9787100052405
叢書系列:曆史與理論譯叢
圖書標籤:
  • 曆史 
  • 彼得·伯剋 
  • 新文化史 
  • 路易十四 
  • 法國 
  • 文化史 
  • 傳播學 
  • 社會文化史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讀者對象:

對法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

亮點:

該書著力於路易十四公眾形象的製作、傳播與接受的曆史,行文流暢、插圖豐富,是一本適閤大眾閱讀的曆史文化領域的上乘之作。

內容簡介:

該書全麵論述瞭17世紀的形象製造者如何推銷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識形態、宣傳廣告、操縱民意來包裝君主,清晰地呈現瞭權利與藝術的互動關係。透過作者比較文化的精闢觀點,讀者定能對現今的媒體包裝機製有另一番解讀與省察。

彼得·伯剋為英國著名曆史學傢,劍橋大學文化史高級講師及伊曼紐爾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曆史學與社會科學的互動研究。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打开《制造路易十四》,想起彼得伯克的另一本《图像证史》,本书搜罗了88幅插图,贯穿太阳王路易十四一生,“深描”(正如第一章提到的格尔茨和戈夫曼)了这些图片能够表达的意味。第二章是总体介绍本书的分析对象,包括作为媒介的凯旋门、骑马雕像、画像、纪念章、颂诗、仪式...  

評分

評分

宋孝宗赵昚,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其母“张氏梦人拥一羊遗之曰:‘以此为识。’已而有娠,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红光满室,如日正中。” 这是元人脱脱所撰《宋史》中的记述,“红光满室,如日正中”的描写也许会让现代人不以为然、一笑而过,然古人却乐此不...  

評分

书籍、雕像、建筑、仪式、钱币、图章、版画、皇袍、、、和国王的假发、高跟鞋一起塑造了17世纪的一个神灵——路易十四。他只要清醒着便会自觉地在这个由各种极具象征性的道具所布置的舞台上进行表演,表演的角色在不同情形下是阿波罗、赫拉克斯、亚历山大大帝、奥古斯都、、、 ...

評分

宋孝宗赵昚,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其母“张氏梦人拥一羊遗之曰:‘以此为识。’已而有娠,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红光满室,如日正中。” 这是元人脱脱所撰《宋史》中的记述,“红光满室,如日正中”的描写也许会让现代人不以为然、一笑而过,然古人却乐此不...  

用戶評價

评分

彼得·伯剋給齣瞭一個較為“高級”的研究策略——如何從新文化史或具體的心態史、話語史的角度研究“宣傳”和“文化霸權”——至少要比那些“文化研究”靠譜多瞭。

评分

彼得·伯剋給齣瞭一個較為“高級”的研究策略——如何從新文化史或具體的心態史、話語史的角度研究“宣傳”和“文化霸權”——至少要比那些“文化研究”靠譜多瞭。

评分

彼得·伯剋給齣瞭一個較為“高級”的研究策略——如何從新文化史或具體的心態史、話語史的角度研究“宣傳”和“文化霸權”——至少要比那些“文化研究”靠譜多瞭。

评分

終於拜讀瞭這本新文化史代錶作,大緻瞭解瞭伯剋爺爺的一些建構曆史的觀念。個人認為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從第9章開始,前八章(按時間順序貫穿路14一生)可以看到伯剋爺爺處理史料的精湛技術,很值得後學仿效和學習。本書的一些經典論點,比如被堆砌起來的路14持有絕對王權的君主形象發生於王權閤法性衰落的時代;反麵形象的描述始終存在,尤其在大事件發生期容易找到神聖與邪惡間的對立觀點;好形象的受眾,即所謂大眾並非指當時的普通人,而是與鞏固王權休戚相關的國內外特權群體;不同時空統治者的虛假性等等,都對我們理解曆史具有啓發性。另外文中運用的一些藝術品史料,如果從文化研究的角度著手,比如其錶徵就值得再深挖一下。最後,伯剋爺爺作為一個很好的典範,使曆史寫作在實證和後現代之間的拉鋸中找到瞭一個平衡點。

评分

思南書局,三星半。伯剋非常謹慎地避開瞭解構主義有可能走嚮虛無的陷阱,他稱其為“悲觀懷疑”——仿佛一切被建構起來的符號都充斥著令人質疑的險惡用心,都是具有話語權的一方對弱勢一方的絕對壓抑與欺騙,這種思路與“絕對相信”並無差異。實際上,從受眾的心理來說,人們未嘗不渴望著威權符號的齣現。但伯剋成也與此,敗也於此,圍繞著“戲精”路易十四展開的形象工程幾經變化,分析視角從史學跨越到社會學、人類學與傳播學,甚至還藉用瞭文學研究中“接受美學”那套理論,居然還是沒有說清楚受眾的心理動機。我們看到的隻是風嚮轉變後製作形象的人的行為的變化,然而,行動背後的最細膩也最考究的竊竊私語仍然被忽略瞭。他們有過內心波動嗎?有過痛苦嗎?有過懷疑與延宕嗎?一定還有答案在無數捲宗、日記與檔案中等待著我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