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1977.11—2013.3),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2006)、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2008-200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学遗产》编辑部副研究员,兼任中国近代文 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分会秘书长。大学三年级即出版《龙榆生年谱》,后又有《诗史》、《中国诗史传统》等,编有《量守庐学记续编》,《无声无光集》为其遗作。
《六合丛书:无声无光集》系“六合丛书”第一辑的最后一本,是作者张晖近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在其自序中这样介绍:“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
全书分四辑。第一辑写唐诗宋词中的掌故,如唐朝酒价、南明秘史、姜白石的爱情、元缜的梦。第二辑谈近代学者的处事与治学,如怎样理解黄侃、俞平伯的淑世情怀。第三辑是评论文字,如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唐诗的传承等。
最后一辑为作者对陈国球、吴庚舜、徐公持三位先生的访谈,以谈代论,识见透脱。作者博学丰瞻,文笔雅洁,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这本书是我在豆瓣购买的第二批电子书中的一本,是作者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先看了几篇最感兴趣,有点疑问和体会,可惜无法和作者交流了。阅读文字写点心得,也是对逝去作者最好的纪念吧。 第四篇,《姜白石的爱情》 33-34页: “那一年(按:指1197年)五月,姜白石一下填写...
评分88页,“大学生会什么要去延安”,当为“为什么” 也看过作者的朝歌集。他对现实世界的态度,或正面或不经意的带出,都表现着直接的苦闷与对抗。朝歌集的序,提到哪吒的剔骨血肉,问出哪一种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本书的序更是直指这无声无光的世界。这世界的残酷与冷漠,一...
评分 评分这是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随着他的猝然英年早逝,或许也已成了他最为世人所知的著作。和他别的著作不同,这是他惟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其中不仅可见其学问的关注重心,事实上也处处透露出他自己的学术情怀。 贯穿全书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即他一年前在香港的主题发言中...
评分这是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随着他的猝然英年早逝,或许也已成了他最为世人所知的著作。和他别的著作不同,这是他惟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其中不仅可见其学问的关注重心,事实上也处处透露出他自己的学术情怀。 贯穿全书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即他一年前在香港的主题发言中...
关键词唯“情怀”二字,这个东西说虚确实看不见,说实的话人人都能有感觉,就如在此书的字里行间。张晖学术理想之清高,从这一本书大可管窥一二。他读书之多之广之化为自身的内在力量,也令人深深感佩。
评分不如《朝歌集》有趣,也更薄。
评分序写的真好。俞平伯那篇也可观。另《跋陈璧君钞本<双照楼诗词稿>》中,有录龙榆生跋全文,述及汪兆铭“三易稿而后定,急足凡三至”,可见其对诗词传世以明心迹的看重,唯恐这唯一的辩白机会不能为人所察,是为汪先生好名之又一证明,当然其好名与常人甚至人杰之好名都是有殊然之别的。此为读此书之几点收获。最后一篇徐公持先生的访谈,有说及国学热,颇合我意。
评分第33页《姜白石的爱情》:“面对世俗的肮脏不堪和个人生命挫折,只有那爱情能给他永远的安慰,它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构成了他免于消沉的坚贞信仰,成为他参悟人生苦难的涅槃之径。他的词作,既是对爱情的歌颂,也是对真我的固执,直到黑暗的现实吞没了他的生命,直到他没有办法再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止。”癸巳年清明假期阅讫于宁乡梅家田,此去学长之过世裁二旬耳。筱堂记。
评分序言和回忆高华两篇印象很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