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奧地利著名小說傢、劇作傢,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作傢之一,也是“二戰”之後德語文壇風格最獨特、影響力最大的作傢之一,對他有很多稱謂:“阿爾卑斯山的貝剋特”“敵視人類的作傢”“以批判奧地利為職業的作傢”“災難與死亡作傢”“誇張藝術傢”“故事破壞者”等。作品已被譯為45種語言。
特立獨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機)和社會現實(人道與社會變革)。文字極富音樂性,以犀利的誇張、重復和幽默,將人類境遇中種種愚鈍與疾病,痛苦與冷漠,習慣與禁忌推嚮極端,嚮紛亂昏暗的世界投擲齣一支支光與熱的火炬。
許多年裏每逢有奬嚮我頒發,我都顯得太軟弱,不能堅強地說聲“不”。我總是想,在這方麵我這個人性格有缺失。我衊視文學奬,但我沒有拒絕。這一切都令我厭惡,但最令我厭惡的是我自己。我憎惡那些典禮,那些儀式,但我卻去參加;我憎惡那些頒發奬金者,但我卻接受他們的奬金。
如果一個人不關心與之相伴而來的錢,那麼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任何東西比頒奬典禮更不可忍受。它們絲毫也不能提升一個人的名望,反而會以這種最令人尷尬的風尚,降低其名聲。隻有想到錢,纔能讓我忍受這些儀式;這是我在四十歲以前,不斷造訪那些古老的市政廳和無趣禮堂的惟一動機。
——《我的文學奬》
本書是作傢伯恩哈德對他所獲若乾文學奬的迴憶,以及頒奬典禮上的講話稿的閤輯。伯恩哈德是文學奬的常客,先後獲得數十種重要奬項,包括德語文學最重要的畢希納奬、奧地利國傢奬等。但他很快就對獲奬失去瞭興趣,拒絕接受任何文學奬項。20世紀70年代中期,伯恩哈德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奬候選人,最終瑞典評委會鑒於他對奬項的態度,決定避免去碰這個釘子。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奖应不应该分开看待呢? 在以往一些作家也有过观点,像纪德、奥兹、马尔克斯等。 这样说吧,文学奖不可能是纯粹的,它一定带有这种或那种成分,让你喜欢也好厌恶也好,一定会带来影响,不管好的坏的。 伯恩哈德这次为他所获奖的奖项作的一番“...
評分p12当我一次转过脸朝女部长看时,她姓菲恩贝格,这位菲恩贝格部长睡着了,我身旁的洪格尔院长也注意到了,因为女部长打呼噜,虽然很轻,但她分明是在打呼噜,发出那种举世闻名的所谓部长的轻细的鼾声。……最后,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洪格尔院长站起来走上主席台,宣布向我颁发...
評分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奖应不应该分开看待呢? 在以往一些作家也有过观点,像纪德、奥兹、马尔克斯等。 这样说吧,文学奖不可能是纯粹的,它一定带有这种或那种成分,让你喜欢也好厌恶也好,一定会带来影响,不管好的坏的。 伯恩哈德这次为他所获奖的奖项作的一番“...
評分 評分这是一本伯恩哈德死后出版的书。 在这本薄薄的书中,包括伯恩哈德所写的9篇文学奖回忆与3篇获奖致辞,另有《 我为什么退出科学院 》一文。 关于文学奖的回忆,可以说充满了调侃、鄙夷、愤恨。 《格里尔帕策奖》中,伯恩哈德讲述他为了参加颁奖典礼,去买了套装,与姑姑前往颁奖...
跟著大師一起憤怒吧!
评分不滿、憤怒、絕望,伯恩哈德的書永遠都充斥著滿滿的負能量,奈何我與他的價值取嚮有太多相同的地方,所以我就是欣賞他的書,撕開僞善的麵皮,直斥人性的惡意,不是不願意看到美好的存在,隻是在美好中總是能夠窺見陰暗。
评分偶像
评分“伴隨著清晰的是寒冷的加劇。” 一文一段。太愛聽伯恩哈德講事情瞭,他的語言冷冰冰,尖銳犀利,又熱騰騰,從容通暢。
评分6萬5韆字,50分鍾讀完;多處可見語句不通,中文版整書除瞭封麵外毫無可取之處;90%都是帶有嬉笑和怒罵的碎碎念,但讀到最後10%被伯恩哈德自己輕描淡寫略過於前書中的獲奬詞,纔能看到他真正智慧的光芒,是他隱匿在套頭毛衫裏的黑暗血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