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P.唐纳利,曾在约克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中世纪考古学博士学位。他不仅勤于治史,出版了多部历史著作,同时更热衷于史学传播的“大众化”,先后为《历史频道》《发现频道》、BBC等制作了近200个小时的历史档案类的电视节目。
丹尼尔·迪尔,一位有进取心的文化史学者,尤以历史叙事见长,他曾为多个出版社工作,编辑和撰写了关于中世纪家具、美国海盗等不少著作。他自1995年以来就一直与马克·P.唐纳利合作,两人不仅协同录制历史类电视节目,还合撰有《邻人相食》《伦敦塔的传说》和《中世纪庆典》等著作。《邻人相食》被美国众多大学指定为变态心理学必读书籍。
马克·P·唐纳利编著的《人类酷刑史(解密文明面具下的可怖人性)》讲述了:几千年以来,人类想出很多巧妙而残忍的方法来对同类施加痛苦。这一可悲但似乎普遍的特征腐蚀着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尽管我们如今似乎对酷刑深恶痛绝,但是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整个欧洲和远东的大部分法律的组成部分。
《人类酷刑史(解密文明面具下的可怖人性)》探究了对各种各样惩罚、酷刑、逼迫和折磨方式的有计划使用。它带领读者走进古罗马的竞技场、中世纪地牢、宗教裁判所、宗教审判大会、女巫审判和最糟糕的监狱。这是一次令人震惊和使人信服的研究,揭露了拷打者和刽子手可耻的手段和动机,以及古往今来他们所干的令人发指的勾当。
1904年秋,一个名叫王维勤的中年男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执行死刑处决,他因造反的罪名被获以极刑处罚——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凌迟。然而巧合的是,该次刑罚的围观者众之中,一名叫做维尔·夏龙的法国摄影师,他按动摄像机快门,记录下了凌迟过程中被切掉了胸肌等身体部位的这位可...
评分 评分 评分自从人类有组织以来,酷刑便伴随而生,也许比我们的文字更早,人们想方设法创造出各种残忍的手段来对同类施加痛苦,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外花样繁多的酷刑,很多的刑罚仅仅是文字描述就能让人胆战心寒。酷刑按种类可分为:烙刑与火刑、碾身刑与挤压...
评分1.“酷刑”背后,是权利之争、欲望的展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随机的成为施暴者或被害者。意义在于,为何统治的确立、巩固和强化,会使用酷刑,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2.选择“被害者”——被边缘化、污名化、妖魔化、物化的低等、下贱的“非人群体”,是排除在“正常人”和统治...
很残忍。酷刑之王绝对是凌迟。能与之一拼的就是非洲对通奸者割肉互喂之刑,此刑胜在对人性的摧残。
评分虽然排篇布局略微有一点散乱,据说还有讹误,但很多材料大大丰富或说还原了某些历史人物和国家地区的真实形象中不常为人道的那些部分。最后的议论纵横铿锵,掷地有声。对于读多了以西欧为核心的各种文明历史的人们,这本书怕是必须读上一读。
评分容易对文字产生画面的同学还是不要看了
评分只有几十幅刑具照片(估计出自意大利的中世纪酷刑博物馆)以及古典插图比较有价值,文字内容完全是3流地摊文学水平,前后颇多重复,太过局限于西欧(而且东拉西扯的废话太多),对中国古代酷刑的描述既不全面也不准确,日本酷刑居然遗漏了最著名的“竹锯”,可见作者写作的态度完全是敷衍了事。其中最触目惊心的酷刑应该是尼日利亚部落对通奸者的极端折磨了
评分学术性猎奇。主要以西方古代及中世纪酷刑发展历史为主线,另以一章的篇幅简略涉及了东方,并在“酷刑大全”一章对前文论及的酷刑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后对现今依旧存在的酷刑行为如纳粹、苏联、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材料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其实我更想看两人合作的另一本书——《邻人相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