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别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等。生于东京。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后,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两次复刊《新思潮》,引导文学新潮流。此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鼻子》、《芋粥》、《手巾》,确立其新进作家的地位。1919年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前往中国旅行。1917-1923年,所写的短篇小说六次结集出版。1927年7月自杀。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小品、随笔、游记、札记、诗歌等。其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托到中国游览。从上海、南京、长沙、洛阳等地都留下了这位年轻作家的身影。《中国游记》就是这次旅行的见闻记录。书中不仅论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还对当时的世风民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留下了作者拜访章炳麟、郑孝胥、李人杰(汉俊)、辜鸿铭、胡适等人的谈话记录。这次出版,还配有芥川氏当年旅行的六张精美照片。
芥川龙之芥在上世纪20年代初来中国之游后写的游记,当时及后来,在中国国内都受到了批评,肯定是没有说多少好听话的原因。期望客人的赞美,可以说是人的通病,根本上说来,客人没有这样的义务。看芥川的游记,我却看到了不少真实的情形,有些话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抄: P21 ...
评分《中国游记》,芥川龙之介(1892—1927)著,1925年11月3日由改造社出版于东京,正文共265页。全篇共由《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五部分构成。其中《上海游记》系归国后立即动手写作,连载于《大阪每日新闻》(1921年8月至9月)...
评分芥川龙之介还是太年轻,他旅行所抱的心情,像极了我们小学时代的春游——对文物古迹兴味索然,只要稍有不爽,便开始大声抱怨。 芥川的心思太细,所以这段旅途处处是缺点,时时有荆棘。时刻的不如意令他在躲雨时,甚至同他的日本向导朋友发了火…… 任性的芥川说了那时中国不少...
评分我很喜欢芥川,在他的遣词用句和手法运用方面,很吸引我,像一个小年轻。 哪怕我喜欢芥川,我也能看出他对中国的嫌弃。结合时代背景,完全可以理解,虽然还是会伤心。 1921年的中国行对芥川来说怕是只有古典文化和自然风景有吸引力,就算如此,他也在文中反复强调中国的不文...
评分芥川龙之介的笔锋有点类似鲁迅,然而要柔和的多,他一般使用戏谑的口味写出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文字。 但就这本书而言,我个人觉得不如他的《罗生门》。可能是这类的文章看得太多,他骂过的东西鲁迅先生就骂过了,而且骂的更加犀利,当然也可能是他所描绘的劣根性到现在还存...
080915
评分芥川对中国古典文化极为谙熟 小说笔记也是信手拈来 当古典中国的幻象破灭 心情自然是复杂的 把怒气发泄在水浒和武汉的破烂景色上 芥川感慨 现代的中国 并非诗文里的中国 而是小说里的中国 猥亵 残酷 贪婪
评分好啊!真实的旧中国比想象更有冲击力。洋人俏皮的打量的确不失为国人手头一面好鉴镜。芥川龙之介二十多来的中国,言辞却不偏激,看到什么说什么,笔头所及都活灵活现的,不少调侃到位的段子赚得我许多笑。他死得早,要是再来个60岁重游中国,一定能写出更好的游记。
评分本书的亮点或许只在于芥川来中国竟然能同时见到国、共、北洋、遗老等各类精英,但是全文中反应的是一种暮气中国的状态,内容了了,无甚新意。
评分中国的脏,在患有深度洁癖的日人眼里可谓触目惊心。记得谷崎润一郎也在一篇文章中描写过在中国看京剧时舞台上弥漫的灰尘与演员随意吐痰的事。还有就是旧中国的颓败与贫苦,以及现实中那些风景名胜在古诗与传说里曾有之美的破灭。在芥川眼中,中国这个日本文化的母国,既无榜样之力也缺感召之魅。乱世的人地,只剩高涨的标语和苟活的草民,以及大人物的憾叹等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