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内·玛丽亚·里尔克(RaillerMariaRilke,1875-1926)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1875年12月4日生于当时隶属奥匈帝国的古城布拉格,1926年12月29日死于瑞士的瓦尔蒙。在漂泊漫游的一生中,里尔克与卜个世纪初的欧洲众多作家、诗人、艺术家以及热爱艺术的贵族女性交往密切,其中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雕塑家罗丹、女作家莎乐美等。里尔克牛生留下的文字作品可谓浩渺无边,题材涉及诗歌、小说、艺术随笔、书信、日记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诗歌:《图象集》、《祈祷书》、《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新诗集》、《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敛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等;小说:《布拉格两故事》、《亲爱的上帝及其他》、《马尔特手记》等。
勒内·玛利亚·里尔克,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马尔特手记》是他惟一一部长篇笔记体小说。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里尔克是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感觉艺术的天才,他能从寂静的物体上感受到喧嚣的人气,他能从人物的动态中捕捉到庄严与痛苦,他的语言能照进灵魂的最深处。他想表达什么?恐惧、痛苦、绝望,以及上帝与爱。
《马尔特手记》是里尔克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本书是译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的《马尔特手记》单行全译本。另外,本书还附有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的精彩译文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以飨读者。
但凡我钟爱的男作家,都有着一颗柔软的最懂女人的心。可能是我比较狭隘,但当君看完这段话之后,便知引得多少英雌竞折腰:“命运总是喜欢发明一些模式和规划。命运的困难在于它自身的复杂多变。而生活的艰难却是由于生活本身的简单。构成生活的事物寥寥无几,但它们的宏...
评分我一直觉得翻译诗歌是费力不讨好的活计,现在来看这小说(或者手记)的汉译更是如此。 不懂德语,也不可能看原著或者英译。 那么,我不推荐这本从英译再转译的书。 80页以后或许有精彩之处,但我木有能力继续下去。毫无共鸣或者美感。 我不大认同这是小说,这更像一本素材手册...
评分大概是有流浪情节吧,凡是跟“在路上”有关的文字总是能最先吸引我的视线,我想,这也是这类书籍之所以成为书店里畅销书的原因——想必像我这类傻呵呵地用想象在文字中神游的读者不在少数。 《马尔特手记》一个流浪诗人的流浪小说,严格意义上说既不属于小说也不属于游记,更...
评分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勒内·马利亚·里尔克是诗人,首先是诗人,然后,他也写散文,也写小说,多才多艺,令许多诗人作家同行仰慕尊敬。最近阅读的《抒情诗的呼吸》里就有前苏联的两位著名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对他坦诚崇敬,倾心仰慕。手上...
评分那踏着巴黎薄雾中荒唐的景色,那满是针头的房间,那满脸冷笑的陌生人,那个佝偻病态的文明人,那一句“我人生的每一条航向都标记在了错误的地方”,都像是一道道疤痕让这本书显得瘦骨嶙峋、饱经沧桑。不管别人是怎么解读最后的离家者的故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为了自由痛苦的挣扎...
译序很恐怖,正文还不错。五星吧,不过,我为什么总喜欢这种风格的文字呢。
评分母亲肚子里孕育着两个孩子,一个是生还有一个是死亡。
评分“被爱,意味着被消耗,被燃成灰烬。爱,则意味着永不枯熄的明灯永射光芒。被爱是转瞬即逝,爱则是永存不灭。”
评分无可救药的孤独者 还有诗人的敏锐 | 老实说 初读的时候有些迷迷糊糊的 可是做笔记的时候才突然发现 简直太出色了! 打开书从任何一个片断读起都会有所体会 。 原先没找到正确的读法 | 萧开愚的译序的确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评分我需要冯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