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马申卡》是我的第一部小说。我是在柏林开始写这本书的,那是在一九二五年春我结婚后不久,到次年年初完成……众所周知,初次进行创作的人具有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作品的强烈倾向,他把自己或者一共替代者放进他的第一部小说,这样做与其说是由于现成题材的吸引力,不如说是为了摆脱自我后可以去轻装从事更美好的事情。这是我接受的极少数的一般规则之一。由于俄国非同一般得遥远,由于思乡在人的一生中始终是你痴迷的伴侣,我已习惯于在公众场合忍受这个伴侣的令人肠断的怪癖,我承认自己对这部处女作在情感上的强烈依恋,丝毫不为之感到困窘。
的确回忆起了往昔。 感觉如果比较人生,是那些拥有初恋的不枉此生。 之后再病态,再超乎寻常的激情也只是对初恋的不肯罢手。是人生路上的停步。 故事前边所有的戏剧的巧合,和加宁最后的现实冷静的选择的强烈冲突让我费解别扭了一阵。
评分的确回忆起了往昔。 感觉如果比较人生,是那些拥有初恋的不枉此生。 之后再病态,再超乎寻常的激情也只是对初恋的不肯罢手。是人生路上的停步。 故事前边所有的戏剧的巧合,和加宁最后的现实冷静的选择的强烈冲突让我费解别扭了一阵。
评分簡直太寫實了,首篇對柏林流亡生活的呈現乏味的令人讀不下去,後來對幽暗自私自大可笑可憐情緒的表達,嘉寧流亡生態下對初戀的回憶交織著對俄羅斯廣袤大地的懷念,讓作品多了歷史氛圍的厚重,以及從開始我就猜測到的精彩情節----無意中發現鄰居即將到來的分別四年的妻子是他的...
评分在贬斥了一番《防守》之后,昨晚同学把《玛丽》拿给我看。真是惊人啊,26岁能写成这个样子,实在是天才。忍不住做个笔记。 一:电梯 在小说第一章,加宁和阿尔费洛夫,这两个几乎不相识的人共同困在了一座电梯里。坏掉的电梯——这是小说为我们呈现的第一个意...
初恋和乡愁。
评分现实的流亡生活里的一切都是黑色的幽灵,火车是黑色的,房子是黑色的,路上的行人也是黑色的,加宁自己也只是黑色的影子。只有过去幸福绚烂的爱情记忆是鲜活的真实的。“然而玛丽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评分诚如纳博科夫自己所言:“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早在处女作中他就显示出了个人书写上与众不同的创设,这可以是他个人的自传,却在谈论自身时又仿佛关涉到了所有人的经验回溯。他始终将写作视为游艺的工作,为了达成创作愉悦与阅读愉悦的高度统一,他的小说总倾向于摧毁自身的形式,让作者与读者分享扮演上帝的冲动。加宁的记忆是模糊的面目,没有具体的形容,就像是暧昧与混沌的情感中和。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在读者...
评分一场为期四天的,与自己的回忆恋爱的过程。饱含流亡者式的忧伤气氛。值得注意的是那一对跳芭蕾舞的同性恋者被描述的如此明晰,以至于我能分辨出来攻受,哒。
评分它奇特地与我的生命相吻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