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等多種。

出版者:允晨文化
作者:余英時
出品人:
页数:232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1-1
价格:NT$35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967773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余英时 
  • 回忆录 
  • 传记 
  • 自传 
  • 学术史 
  • 回忆录,学术史 
  • 台版 
  • 历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的政治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历史不会完全像中学教科书里写的那样,这我当然知道,可当我真的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的时候,还是不太敢轻易相信。然而,余英时那些放在国内发表会被封号甚至被训诫的言论,要么来自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要么来自置身事外的学者论著,听起来是那么有说服力,似乎无可辩驳——或许...  

评分

评分

欢迎关注本人公号“启风居”(qifengju727) 启风/文 说来惭愧,由于个人兴趣不在古代思想史方面,对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朱熹的历史世界》等鼎鼎大名的著作,竟没有读完过一本。 只是大学时候,在图书馆借到《余英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的第六卷——《民主制...  

评分

余英时先生在【序】中说道:一个时代的回忆之作愈多,后人便愈能掌握它的历史动向。这本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余英时先生自己从1937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求学历程和学术生涯。因为余英时先生自己的背景,这本回忆录便是以一学人的身份来展开的,他自己提到,“自己的学思历程,无...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青少年时的经历影响一生,余英时在老家潜山的经历,在北平的经历,身边朋友的遭遇,他由此看到了中共存在的论出身,待遇三六九等,剥夺个人自由的一些问题,使他对共产主义心存疑虑,至今对中共大加批判,当然他说的问题存在,对当下中共所谓权贵资本主义的现象也批判得非常有力,并以公私,均等概念揭示1920年代中共革命为何吸引人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有道理的。但他看到了不足,却没有看到中共革命所蕴含的积极热情理想的一面。另,余英时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很精到,没有人像他一样说的这么透彻。

评分

读得很顺畅,经历、见闻、学人、掌故,很真实,娓娓道来。感慨良多。学者总是无可避免地要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适应的好还罢了(比如翁独健),适应的差就太惨了,像费孝通、张光直……最后结束的非常突兀,有没有续集的可能啊?

评分

由早年私塾教育写到在哈佛与中国学人的关系及对这一群体的观察,这部回忆录处处体现与故国的关联。但人有时运,国亦有国运,阴差阳错间,一切都已注定。但人的命运到底好把握一些,比如先生自己仅因挂念父母,而把“复兴大业”交给其他同胞;再比如张光直先生的故国执念,决定了他一生的轨迹。人该如何付出自己的一生呢?这到底还是一道可以自由选择的问题。

评分

写张光直先生那段太让人难过了,生不逢时&天不假年,可叹

评分

没买到“限量精装版”,平装版也不错了。大半篇章在《二十一世纪》和那个啥杂志上看了。自然是很精彩的。所谓大师,就是回忆个人生平,每处都有学理的提升和抽象。这样的风格,在余先生的高足身上也有,总之是厉害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