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普宁》是纳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国读者广泛注意和欢迎的小说。它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他性格温厚而怪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他子然一身,只得沉溺于故纸堆,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乡愁。纳博科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隔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
Even when I tried very hard to keep myself in distance of that part of me as a literature student, who pedantically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luralis majestatis” and the “pluralis modestiae” in her master thesis, I found myself being deeply...
评分书中叙述的断点值得注意。一部以影射的方式自嘲,仿佛悲喜意味杂糅,使人最终放弃判断,却反而获得事件纯净的客观化效果的好小说。
评分 评分 评分流氓原指沒有固定居所的流浪者,現在淪為道德的沉澱很可能來源於“莠民”一意,至於為什麼前一個顯而易見的釋義被歷史給洪流了,只有排水溝知道。但至少可以推測出,流浪者和行為不良者有很密切的關係,沒有固定的居所極有可能導致調戲婦女等等作風問題。隨著房價的逐步攀升,...
七零八碎,乏味无聊,没看出好在哪
评分跟《斯通纳》《耻》组成“被嫌弃的大学教员”三部曲(我瞎说的)。举重若轻的典范。
评分“他的俄语像音乐,英语像谋杀。”
评分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感觉纳博科夫叙事技巧真是娴熟,整个故事读起来十分凌乱,故事完全可以被拆分成零散的碎片,但是到最后这些碎片有规律的自动补合完整了。流亡老教授普宁这个形象,带着淡淡的悲剧性,而又十分滑稽,我甚至能读出来自嘲来。
评分说到被送往集中营的旧爱恋人,普宁的回忆、幻觉与思绪交织在一起,终于有了较为炽烈的表达。“普宁一直克制自己……永远不再怀念米拉.别什劳金……因为在一个连米拉之死这种事都可能发生的世界里,一个人要是还对自己真诚的话,就不可能指望还有什么良心,更谈不上什么感觉,会继续存在。”因为若非如此,他会一遍遍地想米拉是如何死去的:“由于没有正式记录说米拉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在您的脑海里便一次一次地死去,又一次一次地复活,只不过为了再一次一次地死去。”有几章的日常感让我想到《小人物日记》。全篇的叙事几乎都很平稳,偶有这样的流露,简直像冬天没掖好的被角。纳博科夫的文笔优美、准确,举重若轻。会想到冬日林间积雪融化,汨汨并入未冻结的溪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