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詩學 文學研究 中國古典文學 陳伯海 詩學/詩話 文學批評 詩歌 文學:理論/小說/散文/隨筆/詩詞歌賦
发表于2024-11-24
中國詩學之現代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詩學之現代觀》目錄
代序 對話·交流·會通
——兼論中國詩學的現代詮釋 ……………………………………………………(1)
導言 一個生命論詩學範例的解讀
——中國詩學精神探源………………………………………………………………(1)
上編 情誌篇:中國詩學的人學本原觀……………………………………………………(23)
釋“詩言誌”
——兼論中國詩學的“開山的綱領”………………………………………………(25)
釋“緣情綺靡”
——兼及傳統雜文學體製中的“文學性”標誌……………………………………(48)
釋“情誌”
——論詩性生命的本根……………………………………………………………(70)
中編 境象篇:中國詩學的審美體性觀……………………………………………………(93)
釋“感興”
——論詩性生命的發動……………………………………………………………(95)
釋“詩可以興”
——論詩性生命的感通作用………………………………………………………(123)
釋“意象”
——論詩性生命的審美顯現………………………………………………………(143)
釋“意境”
——論詩性生命的精神境界………………………………………………………(166)
“氣”與“韻”
——兼探詩性生命的人格範型……………………………………………………(197)
“味”與“趣”
——試析詩性生命的審美質性……………………………………………………(220)
釋“妙悟”
——論詩性生命的超越性領悟……………………………………………………(244)
下編 言辭體式篇:中國詩學的文學形體觀………………………………………………(269)
“言”與“意”
——詩性生命的語言功能論………………………………………………………(271)
“文”與“質”
——詩性生命的文辭體性論………………………………………………………(297)
“聲”與“律”
——詩性生命的音聲節律論………………………………………………………(320)
“體”與“式”
——詩性生命的形體組閤論………………………………………………………(343)
釋“詩體正變”
——中國詩學之詩史觀……………………………………………………………(371)
結語 “生命之樹常青”
——論中國詩學精神之返本與開新………………………………………………(401)
附錄 生命體驗的審美超越
——《人間詞話》“齣入”說索解……………………………………………………(411)
“變則通,通則久”
——論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432)
從古代文論到中國文論
——21世紀古文論研究的斷想…………………………………………………(443)
參考引用書目…………………………………………………………………………………(449)
後記……………………………………………………………………………………………(464)
《中國詩學之現代觀》後記
這本書稿的醞釀有很長時間瞭。記得是二十年前,在一次古文論學會的年會上,我作瞭個發言,建議古文論的研究當從特定的理論範疇和命題入手,通過解析一係列帶有關節性的範疇和命題,找齣其內在的聯係,便可進而把握文論的整體性邏輯結構,且亦不至於丟失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一建議受到王運熙先生首肯,他鼓勵我從事此項研究,但當時正忙於其他一些任務,萌發的一點觀感隻能暫時封存。
一晃眼七、八年過去,原先在手的幾項課題大緻告一段落,我開始認真考慮下一步工作,有瞭以此為新的突破點的構想。古文論範圍太大,個人比較熟悉的是詩歌理論批評,於是決定搞中國詩學,在94年5月間寫下第一個研究提綱,隨後於95、96年間兩次修訂並給予細化。就在這逐漸深入思考和準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於曆史資料的掌握上還有不少脫略的環節,影響到對詩學傳統的整體觀照,遂又産生先梳理一下詩學史的演進脈絡的想法。恰好此時我應聘於上海師大人文學院任兼職教授,幫著組織一些大型課題,便提齣搞多捲本《中國詩學史》的設想,得到瞭積極的迴應。《中國詩學史》於“九五”期間在上海市社科規劃辦立項,共七捲,每捲都由熟悉這部分內容的專傢學者執筆,本人主要承擔二萬字的總綱。這個總綱原是為統一全書的基本思路、協調各捲之間的銜接關係而立,其中對詩學觀念的曆史流變有一個總體的考察,後作為全書總論發錶齣來瞭。為寫好總綱,逼著我翻閱瞭大量資料,更與各捲撰寫人反復商討,前後花費近一年時間,算是對詩學史的脈絡有瞭較清晰的印象。而後在各捲編寫與通稿的過程中,還經常接觸一些新問題,不斷加深著自己的理解。
正當《中國詩學史》緊鑼密鼓地撰寫進程之中,90年代後期的文論界開展瞭一場有關“古文論的現代轉換”的學術爭鳴,且很快走嚮白熱化的思想交鋒,這個提法甚至被一些人斥之為“僞命題”。我因忙於手頭的事務,開初並未置意,爭辯激烈後方引起關注。通觀各傢意見,除“現代轉換”一語由於不同解說而造成歧義,加上一部分人對以往那種庸俗化和實用功利化的“古為今用”抱有反感外,這場討論確也暴露齣當前學界在如何對待思想文化傳統上的不同認識,最核心的一條便是傳統要不要推陳齣新的問題。我是主張推陳齣新的,所以在原則上贊同“現代轉換”,而且我認為這不是什麼新奇的口號。海外學者如林毓生教授,早在80年代之初即已提齣“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命題;美籍華裔學者成中英教授87年來滬講學,亦曾以“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作演講題目。雖然對他們的具體闡述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意見,卻從未聽得哲學界和思想文化界人士就他們的話題大加討伐,為什麼到古文論領域就容不得“現代轉換”呢?懷著這一睏惑的心情,我也嘗試撰寫過一兩篇文章參與討論,但並不打算膠執於口舌之爭。我想,在講清道理之後,重要的是從事實踐。如能切切實實地拿齣一批成果,就傳統文論中的某些專題進行閤理的現代闡釋,使傳統的精義得以與現代意識相會通,傳統存活於當代得到證實,則許多不必要的誤解、猜疑和成見當會消解,而人們始能更平心靜氣因亦更深入細緻地來對問題的實質加以探討和評估,學術思想的進展也纔有指望。這件事堅定瞭我投入中國詩學研究的決心,我感到此項研究的意義已不限於詩學本身,它關係到整個民族文化傳統的未來命運的理解,也涉及中國新文化的建構中是否包含“傳統的轉化”這一戰略性的任務。
新世紀伊始,我以“中國詩學之現代觀”為題,嚮國傢社科規劃辦申報立項並獲得批準,幾年來一直在做這個題目。工作的進展比原初的想象要費力得多,主要原因在於思考重心有瞭轉移。原先想到的隻是要清理中國的詩學傳統,重在傳統的復原;現在的著眼點則是怎樣運用現代意識來觀照與闡發傳統,以求釋放傳統內蘊的生命活力。這兩重考慮亦非截然分割,因為即使意在復原,還須經由現代人的手來做復原工作,總免不瞭現代意識的參與,而若意在闡發,又仍然是對傳統自身的闡發,並不能脫離傳統去任意生發。如何在復原與闡發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做到不即不離,實在是對從事此項工作的人的艱巨考驗。另外,既然把落腳點放在“現代觀”上麵,則除瞭對闡釋對象(即中國詩學傳統)要有真切的把握外,闡釋者本人亦須具備相當的現代理論的修養,包括西方世界乃至東方其他民族的詩學與美學素養,這在我來說也是很欠缺的。90年代以來,曾有計劃地抽齣時間,做一點補課工作,重新閱讀和補充閱讀西方近現代以來各傢各派的理論名著,而終覺底氣不足,所以書稿中時有涉及中外文論比照之處,大多是點到為止,不敢盡情展開。要能真正綜括古今、融貫中外,需要有比我更精通各方麵傳統且更具有識力是人來做纔行,我隻能算探探路子罷瞭。以我的年齡和精力,恐怕也隻能做到這個程度瞭。
幾年來的努力,寫成十五個專題,大緻貫徹瞭我所設定的方法論原則,即:從特定範疇與命題切入,通過追源溯流式的考察,弄清其本來涵義及演化脈絡,再逐步提升到古今會通的理論觀照點上來。這些專題雖遠不足以包羅中國詩學的全部精粹,但多具有一定的代錶性,能將方方麵麵的問題帶動起來,且互相關聯,有可能形成某種網絡式結構。編排上,我把它們劃為“情誌”、“境象”、“言辭體式”三個層麵,大體與中國詩歌藝術的“意-象-言”係統相應。當然,“意-象-言”作為一個整體,不容割裂,所以各篇之間亦常勾連交滲,難以厘清界限。各個專題之上有一篇總論性的導言,對中國詩學的精神特質作一鳥瞰式提挈;結語部分側重在詩學傳統推陳齣新的估量,也是就傳統與現代化關係的一點分疏。這便是書稿的基本構成。還須作交代的是,置於捲首的那篇文字,原是90年代中期我在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研討中的一次發言稿,較早地體現瞭我本人對傳統詩學的現代闡釋的原則性思考,以其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故用為全書序說。其後我在不同場閤之下還曾從不同角度就這個問題發錶過一些看法,與前文可相互補充發明,現收入本書附錄。另一篇有關王國維詩學觀的評論亦附載於此,是因為據我看來,王氏實乃近代中國從事詩學傳統齣新工作的第一人,他的經驗至今仍值得我們藉鑒。
本書稿的撰寫,得到國傢“十五”社科基金的資助。成書過程中,參閱瞭大量近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獲益良多,包括我在指導博士論文時與同學們相互切磋,亦常從中得到啓發,無法一一注明,均闌入參考書目,以誌勿忘。上海古籍齣版社趙昌平先生熱心促成書稿問世,齣版社同人們付齣辛勤勞動,一並申謝。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窮畢生之精力,果能稍有窺於學問之道也否,未敢期也,籲!
陳伯海
乙酉鼕日記於滬上
對“情誌”為本的中國詩歌生命精神的係統闡釋,指齣:以“詩言誌”為肇端的中國詩學主要是嚮著如下幾方麵來拓展其話語係統的:一是圍繞著“誌”這一詩性生命內核,由“言誌”轉生齣“緣情”,更由“誌”、“情”的復閤及其內在張力而引發齣各種情誌與情性關係的論析,從而構成中國詩學的人學本原觀。二是著眼於詩性生命的顯現,即由“言不盡意”轉嚮“立象盡意”,再由“窮神盡象”提升為“境生象外”,這一“情誌→意象→意境”為主軸的詩歌生命流程的追溯,構成瞭中國詩學的審美體性觀。三是落實到詩歌文本的構造,由言說達意功能的認定,進而講求文采、聲律、體式、格調諸條件及其與詩性生命內在關聯,由此構成中國詩學的文學形體觀。而總括以上三個方麵,將詩性生命的本根、生命境象與生命形體組成“意-象-言”的係統。
評分大傢。將中國詩學貫串成有層次之係統,各自闡述源流,闡發深義,並上升到中國民族生命精神的層麵,與之與西方詩學比較,意在返本而開新,創建中國新詩學。非常精彩。
評分對“情誌”為本的中國詩歌生命精神的係統闡釋,指齣:以“詩言誌”為肇端的中國詩學主要是嚮著如下幾方麵來拓展其話語係統的:一是圍繞著“誌”這一詩性生命內核,由“言誌”轉生齣“緣情”,更由“誌”、“情”的復閤及其內在張力而引發齣各種情誌與情性關係的論析,從而構成中國詩學的人學本原觀。二是著眼於詩性生命的顯現,即由“言不盡意”轉嚮“立象盡意”,再由“窮神盡象”提升為“境生象外”,這一“情誌→意象→意境”為主軸的詩歌生命流程的追溯,構成瞭中國詩學的審美體性觀。三是落實到詩歌文本的構造,由言說達意功能的認定,進而講求文采、聲律、體式、格調諸條件及其與詩性生命內在關聯,由此構成中國詩學的文學形體觀。而總括以上三個方麵,將詩性生命的本根、生命境象與生命形體組成“意-象-言”的係統。
評分大傢。將中國詩學貫串成有層次之係統,各自闡述源流,闡發深義,並上升到中國民族生命精神的層麵,與之與西方詩學比較,意在返本而開新,創建中國新詩學。非常精彩。
評分大傢。將中國詩學貫串成有層次之係統,各自闡述源流,闡發深義,並上升到中國民族生命精神的層麵,與之與西方詩學比較,意在返本而開新,創建中國新詩學。非常精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中國詩學之現代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