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巍,1966年5月生,湖南岳阳市人。曾分别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文学博士。1997-1998年访学于哈佛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文集《查尔斯河上的桥》(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以及论文若干,译有《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和《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等。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转: 标题:一场文化的光荣革命 作者:王小渔 来源:《读书》 2008年第4期 整整四十年前,一九六八年的欧美,本来应该四海升平、八方宁靖。“二战”以后,欧美迎来从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三年长达二十八年的经济增长期,这种“黄金时代”,再往前追溯已经是“一战”以前一...
评分对很多被迷惘和困顿缠身的青年来说,六零年代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坐标,革命、自由、解放、抗争,那时的人有理想,敢奋斗,那时的口号、横幅和旗帜让人热血沸腾,是值得纪念的“月亮”,相较之下,让人苟延残喘的当下则是充满铜臭气的“便士”,我们恨不得大声地抱怨,“这根本不...
评分 评分这本书讨论的是六十年代运动(尤其是美国的六十年代新左派运动)使资产阶级年轻一代对文化领导权的逐渐掌握,按照作者自己的解释,思路如下: 最表层:新左派大学生反叛资产阶级体制的阶级矛盾; 第二层:中产阶级孩子反叛中产阶级父亲的代际冲突; 第三层:六十年代反叛五十年...
摇滚青年们应该一看,很有启发性
评分摇滚青年们应该一看,很有启发性
评分行文像翻译体,幽默感颇有分寸,难得见国人有这种写作风格
评分再读十年书也写不出这样的博士论文。为我们今天如何以及为何是这个样子,提供了一套圆融有解释力的说法,足见阶级分析法的生命力。1,一个没有展开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来自贵族主义,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可能?进而,社会主义政权如何合法?2,一个本书必须语焉不详的问题:从浪漫派到法兰克福学派,贵族主义理想是否包含真正有普遍价值的部分?如果是,则本书将难以自圆其说;如果不是,本书将陷入虚无主义。作者陷入两难: 似乎一面赞同所谓虚无主义的正面价值,一面又难以舍弃马克思站在贵族视角的对当代现实的批判。
评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法国大学生掀起的社会运动,在作者看来,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从贵族和左翼手中夺取文化领导权的运动,是经过政治、经济革命后,资产阶级在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革命,这场不流血的革命拓宽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空间和容忍空间,消除了资产阶级内在的罪恶感,产出了新的一整套概念体系(“中产”“蓝领”“全球化”等)。作者的结论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为解答“为什么嬉皮士新左派主要来自于富裕的中产家庭,黑人或工人阶层的孩子反而参与度最低”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漂亮的解释路径。但坦白说,由于对马尔库塞、葛兰西、阿多诺等人的理论并不熟悉,所以我不是很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来源和脉络,相应也就很难判断其论证过程。后续如果多看点大概有助于个人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