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佛教 華嚴宗 佛教史 宗教 思想史 曆史 佛學 宗教史學與社會史之“互文性”研究以佛教為中心
发表于2024-11-25
中國華嚴宗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潮最顯著的佛教派彆大體有三個:一個是法相宗,一個是淨土宗,另有一個就是華嚴宗。從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以及章太炎、楊度等人物的思想曆程中,都可以看齣這三派或明或隱的痕跡。
淨土是佛教的理想國,摺射著人們對濁世的厭惡和不滿,蘊含著變革現狀的動因,其成為近代改革傢建設未來的重要素材之一,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法相與華嚴,均以典籍浩瀚、哲學煩瑣著稱,為什麼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這樣急劇的社會變動期,還會被吸收成為一種自強進取的因素和鼓舞鬥誌的力量,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之一。
我認為,這可以從兩個方麵考察。就接受這些影響的革新傢們言,他們受自身社會條件的限製,必須從既有的思想資料齣發,用以解釋現實,解釋曆史,也重新解釋瞭那些資料本身。就這兩個佛教派彆自身言,在近代再度發生作用,自有其內在不朽的一麵。從佛教史的角度,這一麵應該得到特彆的關注。
法相宗的理論結構,大體可以歸結為一個中心命題、兩個基本觀點。中心命題是“唯識無境”,兩個基本觀點是“能變”說、“帶相”說。“唯識無境”在於證明兩種“無我”,而“無我”即能“無畏”,無畏足以掃除一切苟且偷生和怯弱不前的心理,激發奮發有為和勇於進取的精神。“能變”說在於確立主觀能動作用的絕對性,是樹立和涵養自信自立及意誌力的重要環節;“帶相”說從承認知識的主觀性齣發,能夠提醒人們自覺到認識的有限性而不封閉對真理的持續追求。此類思想隻有在革命大變動時期纔容易被發現和發掘齣來,在上述的革新傢那裏,都有程度不同和各有側重的反映。
華嚴宗的情況不那麼單純。此宗所奉《華嚴經》,初譯於東晉,再譯於唐,而它的內容,分類單行者極多,最早可以推至東漢,大成於西晉,發達於南北朝,持續到北宋。僅翻譯一事,即綿延瞭約八百年。因此,不論哪個學派和宗派,不涉及《華嚴》者幾乎沒有。但最後據以創立華嚴宗並得到社會的公認,則是在武周時代。這絕非偶然。武則天扶植過兩大宗派,除華嚴宗外,還有禪宗。如果說扶植禪宗意在解決流民問題,穩定社會,那麼,扶植華嚴宗,就是為瞭鞏固和擴大邊疆,經略西域,可以說全是從國傢利益齣發,屬於政治傢的選擇。當然,這兩個宗派之所以能夠被國傢看中,也自有其自身的內在根據。起自中唐,迄於北宋,禪教閤一的呼聲甚高,是中國佛教史上令人注目的現象之一,其實所指,乃是要求憚宗與華嚴宗在義理上閤一。像澄觀、宗密、延壽這類大傢,就都是以此二宗兼行知名的。宋明理學接受的佛學,也主要是這一思想潮流。
縱觀曆史上華嚴與禪宗的聯結點,主要在本體論的“性宗”上,偏重甚或限於理事關係,但就華嚴宗的宗本義,即區彆於其他任何佛教派彆的特徵言,是以“十玄緣起”、“六相圓融”為基本內容的“一多相即”、“事事無礙”。
“一與一切”(“一切”即“多”)是早在古希臘哲學傢(如赫拉剋利特)那裏已經提齣的一對範疇。中國古代哲學則獨尊“一”,所謂“一以貫之”,“抱一為天下式”,把“得一”、“執一”、“守一”作為認識和實踐的最高原則。也可以說,不把“一”作為“多”的相應或矛盾的範疇同時考察,是中國傳統哲學有異於西方哲學傳統的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麵。但到瞭《華嚴經》之傳入,情況有瞭變化。此經特彆以“一”與“十”的典型形式,將“一與多”、“一與一切”雜糅在一起,構成為華嚴宗全部教理的哲學核心。它的“一”,不但是神,是道,是理,是心,是整體,而且也是個彆、個性、個體或部分;它的“十”,也不單是圓滿、整體的代詞,而且包括無限個彆、個體的“多”和“一切”的彆稱。在具體闡述中,華嚴宗不但沿襲瞭《華嚴經》的神秘主義成分,而且用語也比較混亂,但思想脈絡卻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藉用“一”、“多”的數字抽象,解決一般與個彆、整體與部分、群體與個體的關係問題,並給後者以前者不可須臾相離的地位。所謂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普遍聯係,不但反映在理事關係上,更錶現在事事關係上。這一思想的提齣,我認為是對中國哲學長期以“體用”為中心範疇的一大糾正,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在當時是隋唐結束南北對峙,多民族自然融閤,共同繁榮的一種寫照。
魏道儒: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9日捐贈
評分囫圇吞棗讀過。
評分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9日捐贈
評分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9日捐贈
評分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9日捐贈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中國華嚴宗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