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薩特 哲學 存在主義 法國 傳記 法國哲學 文化 貝爾納.亨利.列維
发表于2024-12-22
薩特的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序)那天在濛巴納斯,人們懷著隱隱的不安,小聲地交談著,久久不肯散去。四月的天空,連光綫也像怕冷似地瑟瑟抖動著。無車的巴黎透齣一股靜謐。人群依依不捨地散去,街區裏到處充斥著難以言錶的騷動。時時可以見到一些人,臉上帶著激動的錶情,顯得怪怪的。拉斯帕依大道和狄多街上的咖啡館裏,人們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也有或男或女單獨在街上無所事事地走著,也許隻是想拖延時間。我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我也和他們一樣,是來參加薩特的葬禮的。開始時氣氛像是過節,最後卻像一場半途而廢的示威遊行,隻剩下人行道上零零散散的人群。
我還記得,我是沿艾德加·基奈大道,一直走到薩特曾經住過的那幢小房子的;那房子也披上瞭哀紗。房前聚著一群人,是巴基斯坦人,好像為什麼事在那裏爭論很久瞭。有個我多少認識一點的蘇聯異端分子。有外省來的人,載他們來的大轎車就在旁邊等著。有個年輕的婦女單獨待在一邊,大概哭瞭很久。就像動亂時期一樣,工會的人和大學生自發地組織起來維護秩序,在房子周圍臨時站瞭崗,讓遲遲不肯離去的路人離開,房前這段碎石路麵已經成瞭聖地。我盯著房子的前麵兒看瞭一會兒,目光順著牆麵數到第九層,那裏曾是我去過幾次的地方。我眼前又浮現齣那個小小的套間,那張工作颱,有一把髒兮兮的灰色的扶手椅,那是他最後一個秘書坐過的,有一個空著一半的書架。
這就是名聲顯赫的薩特生活過的地方嗎?薩特的話曾經響徹全世界,今天下午又像頑強的蜜蜂一樣,嗡嗡地飛迴墓地,那些話語難道就是從這裏産生的嗎?還會有彆的薩特嗎?——或者說,像他這樣的人是獨一無二的,他不屬於哪一種哪一類,他一死,他所代錶的種類也就消失瞭。我為什麼要到這裏來呢?我覺得我並不喜歡這個人,也不敢肯定地說我不喜歡他。那為什麼也和彆人一樣,覺得有必要來嚮他緻以最後的敬意呢?而且,那葬禮的儀式……那數以韆計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也許數以萬計,在幾分鍾的時間裏,站滿瞭墓地的條條小徑。活著的人與墓地的幽靈,反叛者和小資産者,不分彼此,發齣一片壓抑的嘈雜。有左派的人士,有孩子,還有上流社會人士組成的代錶團,每個人都用郵差的黑紅色旗子包著頭。《法蘭西新雜誌》(NRF)和“法國阿爾及利亞人友好協會”獻瞭花。獵奇的攝影記者在窺伺。有的女人淚流滿麵。有一群年輕人,大概根本就沒有讀過薩特的書,卻也在那裏,攀緣在樹上。有非洲人,有亞洲人,有“光明島”派的越南人,也有“鬍誌明”派的人,兩派人本來是根本不想見麵的,但是,與他們的爭執毫無關係的人群將他們擁在瞭一起。有聲名顯赫的人,有默默無聞的人。有的夫妻被人群擠散瞭,開始還遠遠地互相招呼,後來就再也找不到對方瞭。有的人原來是死對頭,有謝瞭頂的,有目光哀切的——看那動情的樣子,哪像昨天還在互相嘲諷、互相挖苦的人呢?當然也有與薩特親近的人們,有他的弟子們,淹沒在人群的嘈雜之中,為人群所左右,所裹挾,有時甚至被擠到瞭送葬隊列的外麵;有人在悄悄地議論他們,說他們見證瞭真正的信仰,言語之間流露齣恭敬之情。更遠處,一個美麗而哀切的女人渾身穿著喪服坐在墓穴前的一把摺椅上,她頭上的圍巾散亂瞭,盡管有幾個忠實的弟子想推開人們,在她四周圍齣一塊空地,卻怎麼也擋不住湧過來的人群,人們擠得她無處立足。究竟是誰製造瞭如此奇跡呢?他為什麼會有如此神秘的魅力,在一生中激起過多少人的激情?他的聲音孤獨、乾脆而鏗鏘有力,用那麼多的語言,讓那麼多不同命運的人聽到瞭他的話?一個偉大的作傢就是這樣。因為他是一架能融化人的感情和纔智的機器?因為他是當代人的庇護所。因為他是指南針。當他離去時,人們藉著嚮他告彆,也是在嚮一個時代告彆吧。
我那時三十歲。
我後來又經曆過很多很多的熱情、幻想和失望。
我知道,或者至少我希望,我還有足夠的時間與同時代人將這段因他的死而暫時中止瞭的奇特的曆史進行到底。
我還知道——我是在那一刻纔知道瞭這一點的——為瞭將這段曆史進行到底,早晚有一天,我會再次麵對許許多多問題之後的人和作品。我知道我早晚會努力去衡量這場用薩特的名字命名的復雜、怪誕、曖昧的冒險。
這本書在我心中孕育瞭很久,我卻下不瞭動筆的決心。我思之再三,魂牽夢繞,放棄瞭又拿起來。我寫瞭,但又等於沒有寫,忘記瞭,但又沒有放棄。它始終就在我眼前飄著,這是個不成形的、不確定的計劃,我早晚會把它從虛無飄渺中拉齣來,可眼下,它仍是我心中的一個願望。
而且,我們每天的所見所聞,我們這個漫長的世紀末所發生的件件波摺,沒有讓我加快將這本書寫齣來,而是讓我覺得有理由拖延下去,沒有催促我開始動筆,而是讓我覺得有理由放棄寫作的計劃。
革命的思想對薩特的生活和作品産生過多麼大的激勵啊,可是這種思想像一盞小油燈一樣地熄滅瞭。
薩特曾經迷戀共産主義,至少在三十年的時間裏,他有過這樣的願望;但是共産主義卻不戰而敗,不辯而輸。
薩特說過,一篇文章,隻有與産生這文章的形勢聯係在一起看,纔會有價值。産生薩特的形勢已不復存在。好像整個背景原地轉瞭個圈,復又落入瞭虛無。隨著他的逝世,他的作品大段大段地消失,或歸於沉寂瞭。
在這個時候,如果對薩特感興趣,甚至於想寫一本書,通過研究他來分析這個世紀的意義,似乎是最不識時務的拙劣之舉。想研究馬爾羅?當然可以。研究加繆?如果非要堅持的話,也不是不可以。可是薩特……不行,薩特不行……說什麼也不能以薩特為題搞研究……我想像著,如果對七十年代的導師們說,我打算有一天寫一本關於薩特的書,他們會感到多麼愕然。我的導師們也不在瞭,也去世瞭。但薩特仍然是禁區。在當時的文學中,在作傢的作品裏;最沒人理睬的,最沒有人要的,毫無疑問,首先就是薩特……
於是我便讀書。把已經讀過的書拿齣來重新讀。我還記得在巴黎重新讀到《厭惡》的那一天。我還記得有個朋友在倫敦對我說,《自由之路》其實是很不錯的。我認為他說得對。我還記得,當我第一次讀《存在與虛無》時,我是多麼贊嘆;之後又緊接著讀瞭《辨證理性批判》,我還記得我所感到的震驚。我發現,這是對哲學原有學說的徹底背棄,比費爾南多·佩索阿以多個化名所發錶的作品對時代的背棄更甚,與羅曼·加裏的雙重作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非常喜歡這種局麵。
我想悄悄地醞釀我的薩特,而且非常喜歡這種想法,因為已經沒有多少人對他感興趣瞭。
人們說,他有些像加繆……因為他捍衛人權,所以他和加繆一樣……而且當然也像馬爾羅,因為他懷念英雄主義、冒險和“偉大的生活”,所謂“偉大的生活”是指讓人與作品閤二而一,讓人成為作品的延續……人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雖然我知道,新的時代將會非常缺乏真正“偉大的生活”,缺乏純粹的作傢,缺乏知識分子的象徵,而薩特首先就是這一切的具體體現。
直到有一天,在繁紛的世事中,有兩件事加快瞭事情的進程。
一件是1989年,我在柏林見到一個共産黨的老作傢。我是在柏林牆拆除後的第二天在他傢裏見到他的。他是烏布利希和昂納剋的朋友,斯大林主義的吹鼓手。由於製度所造成的所有罪惡他都贊成,而且仍在以他搖搖欲墜的權威來掩蓋這些罪惡。他說,早晚有一天,人們會公正地對待我們。我們雖然變成瞭紅色教會之長,但我們是曆史上的反法西斯主者。早晚有一天人們會發現,我們纔是最好的民主主義者。說著,仿佛是為瞭給他的話找依據,他從書架上抽齣一本《懂事的年齡》,上麵有作者本人的簽字——“知道如何讓自由符閤自己的願望的人,斯特凡·赫爾梅林惠存,讓-保羅·薩特”(我記得當時看到的,是這樣的題詞)。
三年之後,在薩拉熱窩,當時是波黑戰爭的第一年,一些波斯尼亞的大學教師們決定留在被圍睏的首都,而且每到星期三的晚上,冒著被塞族狙擊手打死的危險,從城市的四麵八方來到離戰綫不遠處的一個地窖裏,在十分虔敬的氣氛中一頁一頁地閱讀和討論《方法問題》:這些薩特的信徒們,躲在地下室,冒著槍林彈雨,為瞭逃避死亡而讀薩特的作品;他們不僅從薩特的作品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也汲取抵抗和鬥爭的力量……
為什麼徹頭徹尾的斯大林分子和真正的抵抗戰士,都能夠從一個人的作品中得到依靠呢?
作者死瞭十年,十五年瞭,為什麼他的作品不僅還能讓各種各樣的人懷念他,也能讓各種各樣世界觀根本不同的人都聚集在他的旗下呢?
難道二十世紀後半期齣現的最好的和最糟的事情,都是由於他嗎?難道人們在同一部作品中,既可以得到崇高的箴言,又可以汲取奴役他人的原則嗎?所謂“崇高的箴言”,是指讓那些被剝奪瞭一切而走投無路的男男女女奮起反抗的話語。
突然之間,我是否愛過薩特,或者是否恨他,或者既愛又恨,或者既恨又愛,這一切都不重要瞭。
惟一重要的,是他為時代喚起的,是他為時代注入的那些交織在一起的感情。
惟一重要的,是與後薩特時代緊緊聯係在一起的,也是薩特的作品在人們心中激起的那種不穩定的情緒。
通常人死瞭,人們因他而産生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人們的感情就會變得穩定。當然,作者死瞭,人們對文本的理解不會變得僵滯,文本不會局限於作者的死所賦予的某種意義;但至少作者的死有助於解決某些文字遊戲所導緻的爭執,有助於裁決主要的爭吵。對薩特,情況似乎恰恰相反。他死後屍骨未寒,以他為焦點而發生衝突的政治和形而上學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矛盾。
事情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轉變的。
在那些年月裏,我覺得這部浩如煙海、像惡性腫瘤一樣畸形的、有生命的作品中,有其內部自身的衝突,也有作品與時代的衝突;很難分清其中哪些東西仍將伴隨未來的暴行,哪些東西則相反,能讓人們抵製暴行。這本書的輪廓正是在這些年月裏變得清晰起來的。
這就是不穩定的情感所具有的功效。
由愛和恨、佩服和懷疑混閤在一起的,讓人很難說清楚的情感,也有其好處,那就是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
薩特就好比是一個展開的時代。透過薩特,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世紀的萬花筒:人們如何走過二十世紀,如何在這個世紀迷失方嚮,如何消除這個世紀可悲的趨勢——現在又如何進入一個新的世紀。人走進曖昧,總會使曖昧更加深重。
薩特是二十世紀極具影響的哲學傢之一。對當代思想和政治都有極深遠的影響。列維這本書以詳實的資料為基礎,深入地探計瞭薩特思想的形成,他所受的影響,以及他發揮的作用,是一本有深度的薩特研究專著。《薩特的世紀》是法國著名的新哲學傢貝爾納·亨利·列維所著的一本研究薩特哲學的重要著作。
可讀性不錯,研究確實動人,有些地方挺值得深思
評分薩特為什麼會有一個奇特的轉摺?從一個個人主義者變成瞭一個“反民主主義者和流氓”。作者認為是薩特在俘虜營裏那200天受奴役的日子中“投身於群體中。深入潮濕而熱烈的人群。包圍著他、保護著他的群體讓他嗅到瞭一種芬芳。”突然之間,他天啓般發現瞭人,不是一種個體的人,而是人群或者說俘虜營裏的人。從此,他開始“相信人”和“熱愛人”。這種故事聽起來很荒誕,但是它就在他自己的書裏《厭惡》中就齣現過。薩特對於我來說還是迷一般的人,我還是喜歡那個極端追求自由的薩特,那個指齣我們永遠有選擇的薩特。這本書的“抒情式論證”筆法還是不太習慣,再翻完800多頁後還是如此覺得。
評分這纔是好的評傳啊,是身處法國知識場域且有自己哲學思考纔能寫齣來的評傳。雖然我仍然不喜歡薩特,但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對薩特非常有說服力的解讀。存在著兩個薩特,《存在與虛無》的薩特,《辯證理性批判》薩特,前者是反人道主義的,悲觀的好薩特。後者是人道主義的,樂觀的,專製主義的壞薩特。兩個薩特彼此糾纏。由於對群體的發現,哲學上對黑格爾的無力超越,對文學及自我的厭惡三個原因,好薩特變成瞭壞薩特。作者提齣晚年的薩特嚮列維納斯靠攏的假說,從而也完成瞭對薩特的辯護。另外,作者關於“文學的告彆”“黑格爾的曆史終結論”的思考同樣值得一讀。
評分研一時讀的 除海德格爾傳之外讀到的覺得寫的最好的傳記 讓人重新看到以為似乎不那麼復雜的薩特思想的多重性 後半部分念到他晚年日趨保守化的黑格爾取嚮,想到其生命力的衰退,當時難過的有點想哭~
評分這纔是好的評傳啊,是身處法國知識場域且有自己哲學思考纔能寫齣來的評傳。雖然我仍然不喜歡薩特,但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對薩特非常有說服力的解讀。存在著兩個薩特,《存在與虛無》的薩特,《辯證理性批判》薩特,前者是反人道主義的,悲觀的好薩特。後者是人道主義的,樂觀的,專製主義的壞薩特。兩個薩特彼此糾纏。由於對群體的發現,哲學上對黑格爾的無力超越,對文學及自我的厭惡三個原因,好薩特變成瞭壞薩特。作者提齣晚年的薩特嚮列維納斯靠攏的假說,從而也完成瞭對薩特的辯護。另外,作者關於“文學的告彆”“黑格爾的曆史終結論”的思考同樣值得一讀。
终于看完了厚厚的法国贝尔纳.亨利.列维撰写的哲学研究《萨特的世纪》。 《萨特的世纪》分成三部分:第一部为“世纪名人”,第二部为“公平地对待让-保罗.萨特”,第三部为“时代的疯狂”。该书从多个角度,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了萨特的思想、理论、行为、作品。看完后,发觉萨特...
評分萨特由于开创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像俄狄浦斯情结般的反对他,于是萨特后来的互文的大家们就驱逐了萨特,今天有多少人还将萨特当回事呢?然而列维是生于历史的人,他不可能让萨特成为纪德,萨特是独一无二的,萨特是不可划约的,他的文学、他的哲学、他的实践、他的生活方式...
評分终于看完了厚厚的法国贝尔纳.亨利.列维撰写的哲学研究《萨特的世纪》。 《萨特的世纪》分成三部分:第一部为“世纪名人”,第二部为“公平地对待让-保罗.萨特”,第三部为“时代的疯狂”。该书从多个角度,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了萨特的思想、理论、行为、作品。看完后,发觉萨特...
評分终于看完了厚厚的法国贝尔纳.亨利.列维撰写的哲学研究《萨特的世纪》。 《萨特的世纪》分成三部分:第一部为“世纪名人”,第二部为“公平地对待让-保罗.萨特”,第三部为“时代的疯狂”。该书从多个角度,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了萨特的思想、理论、行为、作品。看完后,发觉萨特...
評分文/沈嘉柯 这本800多页码的哲学家碎片出自贝纳尔·亨利·列维,一个哲学研究者。我得承认,书的小标题个个都吸引人。像“什么是时尚”、“与加缪的是是非非”、“反对戴高乐”等等,都很有专栏文字的优点,既表达思想又注意文字的趣味性———列维的写作方式很像萨特,都是一个...
薩特的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