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藏书楼 藏书 文献学 藏书史 書話 古籍 書史 考古学
发表于2024-11-23
中国藏书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藏书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中国藏书楼》的策划与编撰
肖 东 发
世纪之交,我国图书馆界和出版界联手推出了两部研究藏书文化的大部头论著:一部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底出版的由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另一部是2001年2月宁波出版社出版由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前书于2001年10月获得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我十分怀念与责编和分卷主编们一道策划、讨论、编写、统稿、校对的日日夜夜,也一直想把编撰这部书的缘起、目标、特点和体例记录下来,既可以作为一个出版选题策划的案例,又有助于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于是把《中国藏书楼》这部书的有关笔记和通讯材料略做加工,整理如下:
一、编撰缘起 明确意义
1979年,北大图书馆学系恢复招考研究生,我报的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书史。在撰写硕士论文的同时,我还写了一篇《明代刻书家小说家余象斗》的论文,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老编审林辰收到他主编的《明清小说论丛》中。林老对我后来关于中国编辑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的研究课题及成果均给予较高评价。1996年冬,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韩忠良、臧永清在林辰老师的推荐下,来北京大学找到我,商量要编一部书,题目就叫《中国藏书楼》,尽管我当时手头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还是欣然接受下来,因为这实在是个好选题。从一开始,我们就对这一课题的意义讨论得十分热烈,逐渐明确这部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 文明载体 传统结晶
我们一开始就明确聘请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担任该书主编,得到他老人家的欣然同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道"中国的藏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中就包含着它的灿烂文化。"不仅充分肯定这一选题的意义,最后还为全书写了一篇序言。归纳出中国文化的四个特点:继承、创新、融合、利群。
人类有了文明,也就有了原始意义上的文字和图书,有了图书,就开始了收藏图书的事业。在古代中国,承担图书收藏,乃至于图书管理、研究、校勘、刊行事业的主体是历代的官私藏书楼。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有相当发展的殷周时代。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由此算起,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了。中国的藏书楼收藏、保存、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保存、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藏书楼和与藏书楼共生存的历代藏书家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功德无量的贡献。中国藏书楼,是一个值得浓墨大写的题目。
中国的藏书文化传统悠久,生生不息,业绩辉煌,似一条滔滔大河,聚汇条条支流,波涛渐宽,声势渐壮,由官府藏书而私人藏书而寺观藏书而书院藏书,随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壮大发展。黄河九曲,中国的藏书事业同样历经种种磨难曲折、天灾人祸,终以百折不回万劫不灭之气势,顽强走完了自己漫长而光荣的路程,并功德圆满地完成了向现代图书馆的嬗变。
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由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个系统组成,各个系统的先后培育与发展又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密切关联,并形成各自的特点,都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分析继承借鉴。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审视中国乃至世界的今天,要发展其未来,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的藏书文化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藏书楼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主体。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中国藏书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结晶。因此,研究中国藏书楼的历史,总结中国藏书文化的经验和成就,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人类文明,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剖析功过 平息纷争
历代的藏书事业,无论官藏、私藏或是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应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然而,恰恰又是这看似铁定的事实在近代以来的诸多学者中却见仁见智、或褒或贬,纷争不断。举个极端的例子,私家藏书秘而不宣,旋聚旋散的现象,在许多著述中是被当作一种罪责看待的,不少的藏书家也由此列归历史罪人。所以如此的理由说来十分简单:既然你藏了书,就该向公众开放,就该持之以恒代代不散,否则,因为你的聚藏而使别人看不到藏书,而使藏书集中毁散,你便有过失罪责,便愧对前期当世后代。在学人的喋喋纷争中,对我国历代藏书的功过是非这一重大问题却迟迟不能给出一个大致公允的、合乎历史事实的明确说法。盖棺不能论定,这或许不仅仅是历代藏书家的不幸,也是当今学术界的悲哀。
3.全面梳理 填补空白
《中国藏书楼》的编撰正是缘于对藏书业先辈创造的不凡业绩的敬仰与追怀,缘于我们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与使命感。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在为数千年绵延辉煌的藏书事业自豪的同时,常又伴生出深深的遗憾--迄今没有一部全景式的立体反映中国历代藏书事业的著作可供读鉴。中国的藏书史研究肇盛于清末,许多的前贤先学曾辛勤搜讨,多所开拓,他们或传或述或赞或论,各擅所专,建树颇丰。但囿于时代之局限,前此的有关论著总体表现为:资料堆积多,理论探析少;个体的局部的评介多,或以一人一楼为标的,或以一地一朝为局限,总体的宏观的把握少;就事论事、孤立看待者多,融汇贯通、纵横联系的少。事实证明,"藏书"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其表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存储藏"之意。从图书流通到图书利用的诸多环节无不与其密切关联。大凡访书、选书、借书、抄书、购书、赠书、征书、读书、校书、书之补阚、辑佚、编撰、刊刻,以及与收藏相关的整理加工、分类编目、题跋提要、藏书印记、藏书保护、藏书设施、藏书建筑等皆是研究藏书楼,也即藏书事业史不可忽视之内容。藏书家并非桃花源中人,其家世渊源、社会交游、专业联系、乃至生活时代之政治风云、学术潮流、价值取向等也与藏书活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术角度看,与藏书密不可分的更有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版本学、考据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有人统称之"治学之学",不无道理。因而可以说,藏书楼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4.仁人爱物 光照后世
该书编写过程中,曾于1998年12月在杭州大学开过一次"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五位分主编出席了这次会议,编委来新夏先生特别强调藏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是自然形成的。其中的人文思想贯穿始终,仁人爱物 光照后世。其人文精神表现在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重视文化价值是私家藏书活动的基石,也是"仁人爱物"的一个前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私家藏书活动的人文精神在反文化环境里的集中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表现为私人藏书家千方百计地收集、校勘、刻印、保护图书,他们还以增值文化为己任,在版本学、目录学、辑佚学、校勘学、辨伪学、考据学等诸多的治书之学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于这方面的体会我后来又写了一篇论文《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在第二届"北大论坛上发表,此不赘述。
二、组建队伍 统一认识
编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招贤纳士,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完成选题的关键。我们首先集中了一批对中国藏书文化感兴趣的学者组成编委会,就任各分卷主编,分工协作,开展研究。这支队伍包括当过书目文献出版社副总编,写过藏书家传略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副主编李万健编审;才华横溢、头脑清晰的袁逸和张志强,前者是浙江省图书馆研究员,后者是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著有多部藏书楼史和图书馆学专著的深圳市图书馆长吴晞;对佛教道教藏书及家谱、方志写有专著的徐建华;对明清政府藏书、刻书了如指掌的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朱赛虹;多年讲授并著有版本学讲义,精通古籍整理的姚伯岳;与姚伯岳同在北大善本室的刘大军,他在写此书期间到韩国攻读取得博士学位;另一位学过法律和历史对元史颇有研究的博士张积;还有扎实肯干的北京社科院图书馆副馆长何东红,编辑出版经验丰富勤勉热心的李云;多年收集、研究安徽藏书家史料的天津图书馆研究员刘尚恒;不避繁难,编辑索引和大事记的行家里手王彦祥;后来我们还请来古籍整理专家,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韩锡铎帮助统稿。当然国内还有一些研究藏书楼的专家如谢灼华、徐雁、顾志兴、范风书等,开始我也想把他们全部拉进来,组成一个最强大的作者阵容。但因为他们已着手编另一部同类书《中国藏书通史》而作罢。我们的编委队伍堪称国内一流,有季羡林、任继愈、李学勤、来新夏、白化文、安平秋,除我之外他们都是学界泰斗,职务成果和头衔就不再一一列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保证了最后的胜利。
兵多将广是个好事,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体例就会出问题。例如,对本书书名就要有一个统一认识的过程。经过多次研讨,大家明确了所谓"藏书楼",系指历代官方机构、民间团体或私人收集典藏图书文献之处所,指称以藏书的建筑、藏有图书的建筑。
建筑学上"楼"的含义是指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的房子,不少藏书楼符合其制,如宁波天一阁、清代皇家七阁便是。但本书所言之"藏书楼"含义更为广泛,早期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后期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归之藏书楼。实际上,人们今天所常常提到的"藏书楼",也都是指的这一涵义。本书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研究、阐发中国的藏书楼的。
藏书楼建筑从初始的借用、兼用发展到后来专造专用,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专业特点,即普遍要求具有防火防潮防盗防虫等功能。
藏书楼并非皆以"楼"名。常见的藏书楼除名以某某楼外,还多以某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名之。更有一楼数名,乃至有名无楼者。而实际上早期的藏书楼都并非以楼为名,把藏书处称为某某藏书楼是到了明清以后才比较普遍了。书楼之命名深得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之精妙,寥寥数字借以传达事主旨趣欲求、性情处境,乃至书藏特色、规模等。
古代藏书楼历史大致终结于清末民初。其时,西学东渐,现代意义的图书馆相继建立,取代并极大扩展了藏书楼的社会功能。也有少数近现代藏书楼延续至今。
三、确立目标 突出特色
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一开始,出版社就明确提出:这部书是辽宁省出版局的重点图书。这部书一定要获国家图书奖。对此,我这个执行主编都有些怀疑,能行吗?因为国家图书奖是每两年从全国出版的十几万种书里评出30种正奖,80种提名奖。基本上是千里选一,实在太难了。我想能获提名奖就很不容易。目标确定就要付出艰苦努力。如何保证质量,编出特色是关键。
百余年来藏书学术领域无数的优秀成果给我们太多的启迪与借鉴,使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观看、探索藏书事业的历史,使得起点更高,视野更远,少一些曲折,多一份胆气。该书之编撰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对中国历朝藏书史实加以发掘、汇通、总结,综论千年典故,评说百家盛衰,力求更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藏书楼概貌。经过多次研讨,我们明确追求的特色有三:
1.资料上集大成。要通过广泛网罗、集成式地汇总、合理地编排已知有价值的所有资料,为读者奉献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史的著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2.体例上有突破。在全景式地展现历代藏书楼全貌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重要书楼施以浓墨,展现其在中国藏书史,乃至于文化史、学术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历史地位。在述与论的关系上,加大论之力度与篇幅,不仅有一览众山式的俯察概论,更有多视角、多侧面的细微剖析,象"藏书家的藏书观"、"藏书之来源"、"藏书与书商"、"藏书与借书"、"藏书与刻书"、"藏书与书厄"、"藏书与版本"、"藏书与书目"、"藏书与校勘"等分论的内容,会令人对藏书家与藏书事业之了解更深入、透彻,更具立体感观。
3.学术上有出新。汲取已有各学术成果,推出一己之得,一家之言。本书各篇章中多有新得,如对历代私家藏书的是非功过,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不无偏颇或武断之论,本书无意充当仲裁,但也不搞"述而不作"的中庸掺和,而是审视历史,以作者的眼光与思考亮出自己的观点。
因为我们是化整为零、分撰稿、各负其责,所以进一步明确全书的主题立意,选材取舍,特别是体例风格,十分必要。体例合理,分工明确,文体对路,交上稿来,可避免动大手术,因时间紧迫,更不允许返工。
四、体例创新 力求辩证
在体例上如何突破创新,分卷主编们进行了多次研讨,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对辩证关系
1、 总与分,综述与专论
全书分三大板块:上编是藏书论,分四大系统概述藏书楼的产生、兴衰、特点及贡献;中编是中国藏书楼发展史按朝代分期,先概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藏书活动,然后分系统介绍重点要藏书楼(家);下编是附录,包括藏书大事年表、藏书楼索引和藏书家索引。
上编藏书论,多次讨论的是有"总论"还要不要"专论",即对藏书文化中某些特有的现象,深入发掘,局部透视,进行专题论述。袁逸研究员认为:"藏书史研究至今,唯此领域尚未经开拓,虽难度不小,但大有可为,讲'赶超',讲'位势',论'突破',此乃关键之一。若纳入'概述'中则无以深论细究,且整个'概述'谋篇布局都会难以均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增加'总论'的分量,否则与后面两板块相比,开头过于单薄,难免有头轻脚重,有尾大不掉之感"。他还拟出如下几个题目:藏书史研究史、藏书理论及文献、楼斋名、藏书目的论、藏书来源、借书、书贾的作用,古情结、藏书印、藏书家与著述家、藏书家与出版、地域优势论(藏书家的集群)、历代书厄……。最后由袁逸、朱赛虹、曹之、肖东发分别写出,构成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
2、 要与全 重点与一般
中编藏书楼发展史,介绍历代主要藏书楼(家),是本书的主干,首先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写好概述,尽可能避免重复老调,不拘长短,唯求准确,要写出特色。这一部分很重要的思路是突出重点,不必求全。以往的几本《藏书家传略辞典》优点是收录较全,网罗宏富,缺点是主次混淆,过于细碎,臃肿杂乱。而本书的特点是突出主线,体现发展脉络,写出气势。重点藏书家可多花笔墨,有逸文掌故可展开,中小型藏书楼(家)概述中一带而过,放到第三部分"名录"中反应即可。
各时代藏书楼如何避免写成条目式。可以按"组群"来写,如按地域(如南宋江浙一带并起的几大藏书家,清前期江苏,特别是吴县、常熟、苏州一带,浙江、杭嘉湖一带,安徽等地的藏书群体),还有家族型(祖父子孙、夫妻、兄弟、族亲等)借鉴史传中合传和附传形式,结合论述,既可避免单调,亦可发掘深度。
3、 深与浅 学术性与通俗性
所谓深,是指要有学术性和专业性,这种题目的书写深容易写浅难,因为有一个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和扩大读者群的目的,所以该书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要比专著写得浅显些,要比教科书活泼些,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读者对象是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社会一般读者,不一定仅限于图书馆专业人员,所以要写得通俗生动。具体而言,不是大量引用古书原文,避免注明参考文献及出处,有些古文径直译成通用的现代汉语表述,除非较短的易懂的古文短句,可保留原文,更不搞繁琐考据,注意人名、地名、年代、数字的准确。
4、 史与论 资料与分析
全书主要部分是用概述性说明文体,述议结合,有史有论,论必有据,提倡在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以形成观点,但又要少发空议论。当代著名藏书家田涛曾说:"我们民间藏书家喜欢这样的书,它将史论与工具性集于一身,既有理论也方便实用查阅.本身也有收藏价值。'学下民间',很多时候是学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我以为民间收藏图书始终延续的原因,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5、 图与文 阅读与检索
现在的读者都喜欢图文并茂,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求选择一些配合正文的插图,包括藏书楼建筑、藏书家人物图像、重点书影等。提供图片最好在正文旁注明某图及其出处、线索。我们为读者着想,对本书涉及的藏书楼藏书家编辑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列,使该书具有工具书的作用,以体现我们学图书馆专业的作者重视书后索引的学科优势。有位读者在其《论书后索引在现代编辑出版中的意义》一文中就把《中国藏书楼》作为正面案例加以论证。他写道"当我们在阅读三卷本,共计150万字的《中国藏书楼》时,不管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作为非专业的读者,都不可能从头读到尾,但是却可能对其中的某些藏书家和藏书楼比较感兴趣,如果没有书后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索引的话,要找到其中的某位藏书家或特定的藏书楼就比较困难,即便偶然找到了,也不一定全面,因为还有可能在书中的其他地方也论述过。而《中国藏书楼》书后附有系统的藏书家和藏书楼两个索引,从而使这本有"论千年藏书、评百家盛衰"知识性的《中国藏书楼》,也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能够通检中国历代藏书家和藏书楼,为非专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开辟了捷径,同时也扩大了读者范围。如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里面轻松而惊喜的发现,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藏书情况,可以分别在21,22,296,1418页的地方了解到。爱日精庐的藏书演变和历史源流则可快捷的在书中262和1518页找到。"
为达到预期目标实实在在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仅校对统稿一项,我们就先后在北大和沈阳集中过四次,还聘请了中华书局及沈阳市文联的老同志,校对高手统校四次,先后加一起校对八九次。这才使书稿达到差错率栽两万分之一以下的评奖标准,否则不可能入围。
五、藏书贡献 永载史册
这部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这里限于篇幅,仅提一点,就是对古代藏书家的作用和贡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藏书文化的历史作用,若抽象泛言之,则可以说其对我国历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无疑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国民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限于篇幅,仅举一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即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藏书事业在其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 实在应予充分的肯定。发明源于需求,正是缘于社会对书籍的广泛而大量的迫切需求,正是在以官、私藏书楼为主体的巨大需求市场的刺激下,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才得以萌发并逐渐成熟、广泛应用。历史清楚地显示,唐代及唐以前的书籍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饥渴状态,处于一种典型的供方市场,直至宋明版刻大盛,才逐步扭转这种状况。历代大大小小的无数藏书家在汲汲忙碌于收书、藏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充当了伟大发明的催生婆--一个光荣的角色,一份集体的荣誉。
藏书家的历史作为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同的考察角度得到的会是不同的结果,在该书专论中,我们将视角固定在图书典籍上,不难发现,藏书家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历代典籍的保存、传播、完善与生产等方面。在此简述之:
贡献之一,典籍的保存。这在秦汉时期即已有显著表现,秦始皇焚书坑儒及随后的严厉禁锢政策,使古代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规模毁损,如此高压血腥之下仍有许多的藏书家敢冒杀头危险将大量禁书藏于夹墙、地窖、山洞等处,为中国典籍的流传保存了至为宝贵的火种。西汉武帝首开征书之路。征集的对象主要便是这批民间藏书。"百年之内,书积如丘山"。也正是这批珍贵的先秦遗藏,奠定了汉王朝国家藏书的基础,并由此繁衍出以后历代无数的典籍,说藏书家的贡献巍如丘山,实不过份。
再以宋元刻本为例,今天保留下来的数以千百计的宋元刻本,它们中的每一种每一册都是历经众多有名无名的藏书家之手,如接力赛一般层层递传下来的,尽管在递传过程中因种种天灾人祸可能毁损惨重,但这恰恰又说明了藏书保存的极大不易与艰巨。以单一藏书楼论,宁波天一阁是一个典籍保存的范例。虽有《四库全书》征书,近代失盗等重大减失因素,天一阁历经四百余年保存下来的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大量明代典籍在当今世界仍是独一无二的孤本。清末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冒战乱烽火奋不顾身抢救出大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业绩,更是突现了藏书家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江南三阁,文澜独存,这实在是藏书家树起的一座丰碑。
贡献之二,典籍的流播。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借阅之途,从北宋的李氏山房到清末绍兴的古越藏书楼,不少的藏书家通过向公众、社会开放形式,捐私产为公益,以传布为己任,使一家之藏为众人所用,极大地扩大了典籍的受众面与利用率,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二是借抄之途;三是刊印之途,均不赘述。
贡献之三,典籍的完美。仁人爱物,珍惜字纸可以说是我国儒家文化的一种悠久传统,体现在藏书家身上,便是普遍的毫无例外的对图书的宝爱、珍惜、视若生命、护如眼目的情结。归结起来,历代藏书家对图书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图书的爱护、对图书内容的校勘补正、三是对残缺图书的搜访集全等方面。
贡献之四、典籍的生产。即指利用藏书在治学探索的基础上,以著述、汇编等形式创造出新的典籍,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内容、新的财富,提供更多积累。
贡献之五、典籍的捐公。进入现代,众多的私人藏书家爱国为公、服务民众的意识更加强烈而自觉,他们纷纷以私藏捐奉国有,难以数计的私家藏书遂以百川归海之势汇聚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国有图书收藏机构,藏书家以自己慷慨无私的壮举为中国私家藏书楼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浙江,留存现代的著名藏书楼如范氏天一阁、刘氏嘉业堂、孙氏玉海楼、黄氏五桂楼、冯氏伏跗室、朱氏别宥斋、余氏寒柯堂、李氏萱荫楼、王氏冶庄楼、张氏铁如意馆等数以百计的私家藏书楼在建国后踊跃将各自的珍藏乃至自家藏书楼捐献国家,浙江图书馆丰富而具特色的古籍藏书中,私家藏书的捐赠构成了主要的基础。
清末,陆树藩将皕宋楼珍藏顷数售予日本静嘉堂文库,令国人疾首扼腕,痛惜不已。这一世纪悲剧从反面警醒、激发了无数藏书家的爱国、爱民族的情感,随后不久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售归江南图书馆的事例便是鲜明的参照。对许多以各种方式将藏书售予各类国有图书馆的藏书家,人们同样抱有敬意与感激。
私家藏书楼的历史使命因现代图书馆的崛起而结束,私家藏书楼的生命却因融入了现代图书馆而永续延绵、生机无限。私家藏书的作用与贡献也因此无有穷尽。
我们用这么些篇幅来例证、表彰历代藏书家对中华典籍保存、护惜、流传之功德,并不意味一好百好,对其历史的局限、人格的弱点视而不见或捈脂粉饰,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全面地、历史地、恰如其份地评价藏书家的作用,才必须理直气壮,实话实说。先前对于藏书家的历史贡献的表述太过简略、空泛,而对于藏书家的一些缺失则似过多显夸、过多指责、过多苛求。藏书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秘惜吝借等缺失相对于他们的历史贡献而言,只是大河中的支流,森林中的灌木。
私人藏书家、刻书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认真研究充分肯定。正如后人所说:如果没有这么一支数量大、文化素质高、事业心强、态度严谨的藏书家刻书家队伍,没有他们所建树的一切,流传下来的古籍肯定没有这么多,古书的质量也不会这么精,古籍的作用肯定不如现在这么大,校勘学、版本学、考据学、目录学以及古籍整理工作的发展水平,肯定达不到现在这样的高度。
这部书只能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我认为中国藏书楼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涉獵
评分差评!连个文献出处都没有~记过编者一次~
评分涉獵
评分虽然有些内容比较粗浅,但是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套书。
评分还行。这种通史从不注明材料出处,料想是普及性读物,但你就不能明白活泼点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藏书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