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经是华尔街律师,现从事谈判、沟通技巧教育。她在内向、羞怯等主题上的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和《今日心理学在线》。
译者简介:
高洁,生于山东,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传播与新媒体硕士;翻译爱好者,公关业中人。
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虽然,他们常常被贴上“安静”的标签,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梵·高的向日葵到个人电脑的发明等等。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充满激情,既有给人深刻印象的研究,也有深入人心的真人真事,它向读者们展示了内向者是如何戏剧性地被低估,揭示了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世界失去了什么。作者带领读者从戴尔·卡内基的出生地到哈佛商学院,从托尼·罗宾斯的研习班到福音派大教堂,追溯20世纪外向理想型如何崛起,并探索其久远的影响。作者还采访了那些张扬、热情的美国学校里格格不入的亚裔学生,她质疑美国商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创造力会因强制性合作而被抹杀,内向者的领导潜质也会被忽略。她运用了最前沿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揭示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的惊人差异。
也许,最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她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外向行业”里的内向成功者--从一个演说之后需要沉浸在孤独中为自己充电的大学教授,到沉静地构思有效问题、打破销售记录的推销员。最终,她为每个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如何处理内向者、外向者之间的“矛盾”,到如何引导一个内向的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个“伪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对待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同样,也会让内向者重新审视自我。
这本书,已经看得我晕头转向,基本上,不断地被作者搞二乎。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比如对新生儿sensitivity(对外界敏感度)的观察,与日后内向外向的对比。比如,提到一个试验让high sensitivity的人和low sensitivity的人选耳机音量的对比和同时观测脑内被激活的程度 (...
评分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才在四月中将此书读完。书写得很好,差不多50页的注释,可见所下的功夫。其思路跟Malcolm Gladwell的书一样:整合学术界里(她针对的是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关于某一课题的发现,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讲述出来。文笔也很好,清晰流畅,但幽默感少...
评分 评分《Quiet》的内容,从标题来看是猜得到的,它很大篇幅就是如题所示地,论证了内向的人多么牛,世界多么需要我们,内向者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这些内容当然非常有必要。内向的人往往不太掌握话语权,也不太追求这个,我们都有些委屈,有些自我怀疑,又有些莫名的自负,有个人替我...
童年阴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来家里都要被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说话。之前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想要把自己变得更加“外向”,但现在反而更接受书里的观点: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有效利用自己的禀赋,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接受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是无论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应该做的事。
评分有些地方稍显啰嗦,以及育儿那章我没兴趣,但不足以拉下五星~以前总将内向与自卑之类的词挂钩,觉得外向很光荣,内向则不愿承认。其实不必,内向性格有其优于外向的力量,接受它,并且利用自己先天的禀赋。不必羡慕那些真正欣于社交的外向者,高敏感度的性格,其实是一份更好的礼物。更接近真实灵魂。
评分写得认真,翻译也好。最好的内向性格说明书。
评分童年阴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来家里都要被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说话。之前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想要把自己变得更加“外向”,但现在反而更接受书里的观点: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有效利用自己的禀赋,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接受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是无论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应该做的事。
评分形成自己的个性就是力量。有效利用你的禀赋——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