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1909—2002),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1980年至1987年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主任委员,著有《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张家旧事》、《昆曲日记》《浪花集》等,并主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昆曲日记》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从创办以来的日常活动,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诸多社会文化名流对昆曲传承的支持,包括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昆曲日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于研究以及热爱、支持昆曲的各方人士来说,《昆曲日记》都是不可多得的必藏之书。此次修订,本书修正了上一版在知识上及文字上的讹误,重新校订了附录中曲人名录的详细信息,并将附录中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更新到2012年,对于研究及热爱昆曲的各方人士来说,这一次修订使本书更具收藏价值。
去年秋天去北京昆曲研习社感受昆曲。研习社在校尉胡同的校尉小学里,大厅里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排身段,初秋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里,笛师在给新学者拍曲,笛子声想起,整个教室的光线都不一样,一位身材娇小满头银发地老太太走进教室跟大家打招呼,解释最近身体不好没有...
评分《昆曲日记》,别具情致,是专事记录昆曲的,像航海家的航海日志,令人刮目的是它出自于一位“家庭妇女”之手。说作者是家庭妇女并非危言耸听,自1956年因某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原因,她无奈地放下编辑的笔杆子,拿起主妇的锅铲子,围着锅头转,转到九十三岁曲终人散。她叫张...
评分允和先生的《昆曲日记》再版,得到毛边精装本,十分喜欢,只是不大会拆,弄得坑坑洼洼,觉得有些对不起。此次书多了很多内容,比之前的两版厚实多了,粗粗对比下,多了照片,关于昆曲的一些文章和曲人名录之类。只是也有一些不该有的错误,连我这个校对门外汉都发现了。 允和是...
评分读了张允和的《昆曲日子》,60万字很快看完。允和说她父亲曾经带着他们姊妹乘一叶扁舟,跟随江湖上的奇妙船队,昆曲传习所的“青龙”船,到处看戏。这样的父亲,不是为了在起跑线上的赢,而是给了孩子一辈子的爱好和快乐。传字辈的青龙船从苏州阊门解缆,从年初一到腊月底,沿...
评分允和先生的《昆曲日记》再版,得到毛边精装本,十分喜欢,只是不大会拆,弄得坑坑洼洼,觉得有些对不起。此次书多了很多内容,比之前的两版厚实多了,粗粗对比下,多了照片,关于昆曲的一些文章和曲人名录之类。只是也有一些不该有的错误,连我这个校对门外汉都发现了。 允和是...
日记体有点碎碎念,个人无法从中体会出跟昆曲相关的精要,恐怕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评分读这样的日记不能贪心 要花几年时间来念才能念出字里行间之中的小心 因为在这几年的时间是用来补其它的课 当然彩蛋的事是必然需要寻找的 一点不比吴宓日记少多趣味
评分读这样的日记不能贪心 要花几年时间来念才能念出字里行间之中的小心 因为在这几年的时间是用来补其它的课 当然彩蛋的事是必然需要寻找的 一点不比吴宓日记少多趣味
评分原来幸福也可以是这样:淡淡的,清香的,像潺潺的流水,柔柔的微风。想起了苏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物遇之而成色。这与世无争的美。
评分故園雖在故人逝,清音何由扶夢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