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剋(196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本科學位;1966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係密歇根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係主任,1968年任教於該校。1991年因其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受大學及密歇根州政府錶彰。1992年榮獲密歇根大學文學、科學與藝術學院傑齣教學奬。1999年美國人類學會(AAA)授予科塔剋教授AAA/梅菲爾德奬,以錶彰其在人類學研究生教學方麵的卓越貢獻。
科塔剋教授曾在巴西(自1962年)、馬達加斯加(自1966年)和美國進行民族誌田野調查。他主要研究地方文化與更大體係的整閤——與抗拒整閤——過程。這一方嚮將他早期對非洲和馬達加斯生態與國傢形成方麵的研究,與新近關於全球化變遷、國傢與跨國文化及大眾媒體的研究聯係在一起。
本書來自對阿倫貝皮 (巴西巴伊亞州)的數次考察:1962年,1964年,1965年,1973年,1980年,從1982年到1987年每年,1990年代早期,以及2003年和2004年。本書的結構基於20世紀60年代村莊和當代社區的比較。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紹瞭從1965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阿倫貝皮在受外界文化影響之前的基本信息。改變的主要動力是漁業、旅遊業、嬉皮士文化入侵、工業汙染,以及通過與州府薩爾瓦多之間道路修築實現的都市化。
在我離開阿倫貝皮八年之後重返該地(見第六章),也就是從1973年開始,上述這些趨勢以及經濟發展都大大改變瞭當地生活。我在1973年的田野工作描繪瞭阿倫貝皮的變遷景象。接下去的第六章描述瞭1973年的阿倫貝皮,這一章提供瞭一個過渡,將第四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五章)聯係起來,在這部分描述瞭當代社區的巨大轉變。阿倫貝皮的改變甚至可以與薩爾瓦多——巴西第三大城市,擁有超過三百萬人口——相比較,她正是通過這種變化進入瞭現代世界體係。本書講述的就是變遷的故事——阿倫貝皮的全球化。
昨天晚上上完课后跑到图书馆,看完了在大学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用了四天时间的样子。书名为《远逝的天堂》,内容主要是作为人类学家的康拉德科塔克在长期观察中记录下的关于一个巴西小社区阿伦贝皮在全球化过程中,在经济上,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上,文化上的体现,并记录自己...
評分http://www.hangzhouzk.com/content/201303/content1527.html 晋人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千余年前的理想天堂。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天灾人祸,居民田园耕作之乐羡煞外人。在此设想一下,倘若...
評分结构性变迁,如本文中的社会经济平等的下层渔业社会变迁到以机械动力为生产驱动力的社会(又称工业化社会),必然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层,经济分层的结果是,社会结构也就逐渐分层。 在结构化变迁的过程中,个人经济的成功,除了运气外,离不开本人的勤奋,远见和创新。 中...
評分張老師的大作!
评分最喜歡的話題!曆時性研究迷死人。簡單好讀。翻譯不錯,感覺編輯也好寬容的感覺==看到最後麵kottak一傢,真的頓生齣:願得一人心一起做田野的奢望╮(╯▽╰)╭覺得如果這樣的話,結婚還不錯的感覺#想太多
评分: D777.769/2944
评分關於變遷的民族誌,或許因為是教材,所以敘述中有方法相關的自我討論(第一版部分)|縱嚮多主題與變遷的張力,橫嚮的深入相對的淺(所以也是教材的緣故?或者本身社區不太復雜?)
评分關於變遷的民族誌,或許因為是教材,所以敘述中有方法相關的自我討論(第一版部分)|縱嚮多主題與變遷的張力,橫嚮的深入相對的淺(所以也是教材的緣故?或者本身社區不太復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