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暨大學院人文社會係教授。已齣版《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山水田園詩派研究》、《詩國高潮和盛唐文化》、《唐詩宋詞十五講》、《唐宋散文》等十餘種古代文學研究著作。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典詩歌各類體式發源和成熟的時期。《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由葛曉音所著,從語言、節奏、結構、錶現方式等多種角度,深入而係統地探討瞭從《詩經》、《楚辭》到五言、七言、雜言等各類詩體産生和發展的原理,各類詩歌體式之間的關係,以及體式的形成與各類詩型的藝術錶現感覺和創作傳統之間的關係。可以說,《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是一部視角新穎的唐前詩歌體式生成和體調演進的發展史。
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評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評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評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評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補標。記得當時看時還很看不上葛老的研究路數,現在想來,我於學術一途的失敗多源於傲慢。
评分這本書其實可視為從體式入手勾勒的唐前詩史,自有詩的內在邏輯構成全書和各篇結構。就全篇而言,個人認為談某種詩體行成初期的文章最有說服力。及論述體式內部之流變,則在各小點上給人啓發無數,非精熟詩歌文本理路者不可。而這些特點也決定瞭此書並不易讀,基本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啃完,紀念打卡。
评分看得纍死寶寶瞭…
评分讀起來真難啊難
评分年度最佳候選。就是我最理想的那種做古代文學的方式。從曆代詩文詩評的評價和“感覺”裏生齣問題,用現代的方法探究結構形式,每一首每一首的歸納和量化的分析,解釋這種感覺之所以生成的原因。以四言部分舉例,從漢語從單音節到雙音節轉化的前提齣發,結閤詩歌的節奏和句序,上論到四言詩的生成,又有這種結構對賦比興修辭的影響,下以虛字實字討論為何四言在晉後消失。縱使如評論中說的詩歌和散文這一組參照有待考辨,但竊以為葛老師對節奏的關注並將節奏引為漢詩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沒什麼好質疑的。啓發非常的多,無論是該看哪些書,該提哪些問題,又有哪些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