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晚年所写的一本自我评传,追溯了自己一生成长中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事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人及其理论。
昨天用了一个多小时,看了20页,第一章“towns"。Geertz同学别字连篇,满纸铺陈。动不动用“post-colonial"或者pieced-together patterning这样的词汇,他细致地描述pare的暴乱,一个共产党领导人如何被分尸,并且3/4脑袋挂在门廊上,剩下的挂在大门外,嘴巴里插着一支雪茄。胳...
评分人类学家遭遇新儒家 在柏林,年轻的杜维明在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一篇论文,论文的主题自然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儒家的普世价值”。会上安排的评议人,便是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克利福德·格尔茨。他总结了杜维明观点中的三个困境:第一,儒家当时很多人未必知道,这只是一个...
评分看到格尔茨的照片,这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可爱“这个词通常是我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不论是从人格魅力上,还是从个人才华上。毫无疑问,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我也决定在两周之后的读书会上来格尔茨专场,虽然预感压力会比较大。 这本书是一本自传式的,回忆式的著作,对自己...
评分昨天用了一个多小时,看了20页,第一章“towns"。Geertz同学别字连篇,满纸铺陈。动不动用“post-colonial"或者pieced-together patterning这样的词汇,他细致地描述pare的暴乱,一个共产党领导人如何被分尸,并且3/4脑袋挂在门廊上,剩下的挂在大门外,嘴巴里插着一支雪茄。胳...
评分看到格尔茨的照片,这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可爱“这个词通常是我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不论是从人格魅力上,还是从个人才华上。毫无疑问,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我也决定在两周之后的读书会上来格尔茨专场,虽然预感压力会比较大。 这本书是一本自传式的,回忆式的著作,对自己...
一切理解都要滞后于实际生活。格尔茨在半个世纪之后写下的“实际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自然地转化为一种理解,关于爪哇,关于摩洛哥,关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规范,关于现代性。而且这种理解通俗有趣,不招人讨厌,这实在比布罗代尔笔下的那些老一辈人类学家前进了许多,也许这正是after the fact的意义和结果。另外,翻译很赞,读起来很流畅。
评分嘖嘖....
评分强力推荐最后两章!
评分格尔茨擅用双关,after the fact既可翻译为在事实之后,也可译为追寻事实。本书是格尔茨晚年对其四十年来的回忆,包括他的两个主要的田野:印尼和摩洛哥,以及他对于人类学的一些看法。对门外汉来说总是鸡血 :“于一个安静的时节,在后院中组装出一艘飞船” :))
评分期间多次想到《忧郁的热带》,格尔茨文字没有列维-斯特劳斯那么辣,但是学科关照更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