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18-1910),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文学巨擘之一。他出生于贵族世家,但最终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他并未读完大学,但是一位有思想、有学识的知识分子。他185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童年》,立即引起文学界的高度赞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最著名的3部长篇小说,此外还写有大量中、短篇小说和剧本。《安娜·卡列尼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安娜•卡列尼娜(套装上下册)》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菜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借着最近上映的这部电影,本想写几句简短的影评,可是赫然发现,短不了。 《安娜·卡列尼娜》,相信很多读过它的人都和我一样,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遥远的中学时代!而那时,不谙世事几许的我们又能真正读懂托老字里行间的多少呢?想来,当时那份对大部头的敬畏...
评分我读完上册的感觉就是——我是俗人一枚啊! 真的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但是,我如果没感觉错的话,托尔斯泰先生应该是在赞美安娜那种对爱情痛苦而执着的追求(这种感觉是我接受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结果~~作家的思想永远那么伟大而高深,他所赞美的人永远那...
评分 评分 评分我不喜欢。P.S外国人名就不能统一一下么,莱温=列文,沃伦斯基=弗龙斯基,怎么看怎么别扭。
评分【2019081】复杂的作品,没法儿一言以蔽之,但有个念头一直在回旋:托翁笔下,人与自己、与他人、与阶级、与时代、与上帝的重重矛盾,太深重了,自洽太难了。焦灼还是焦灼的,但是爽,天天随着托翁陷入为什么生、为什么死的重重诘问和沉沉思索之中,觉得自己这半个月过得特别正典【喂】那些每天问自己一遍“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人,要么自杀了,要么成了作家,他们中的一部分,后来还是选择了自杀,只有一位成了托尔斯泰【喂】两位译者想必是北方人吧,“麻溜儿”、“不吭不哈”之类的方言有点多,嗯,俄国贵族的日常生活似乎不该有这么重的葱味儿(然而还是很服气地送出五星,写这种大书的都是谪仙,译这种巨著的都是拥雄),回头还是补一下草婴的译本——手头刚好有新经典粉蓝粉蓝的那套。回头再死命吹一拨儿【喂】#每月打卡
评分读着什么都好就是受不了主人公安娜,尤其是想到人们都爱给她找外部原因开脱就更讨厌她了。她那捉摸不定,不可理喻的性格比艾玛包法利还要作,后者虽然做事不计后果但至少不亏待自己。好在读到最后托老总算把这女人塞到火车底下弄死了……
评分一同经历,一同幻灭(2018-08-29补:因为下半年读书会要读它,所以把下册补完了。上册是三年前读完的,下册就一直耽搁到现在。不知道是否是真的,两册的阅读时间与我的实际生活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今早读到安娜的死,潸然泪下。想到,上册是写给36岁以前的自己看的,对爱情充满浪漫的幻想,下册是写给36岁以后的自己看的,对爱情浪漫幻想的幻灭。生活是什么?)是生活定义我们?还是我们定义生活?安娜和列文,两人都是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都试图在平庸生活之上有所超越。对困挠人心人性根本问题的追问,对笼罩在个体身上的某些东西的抗争,也许最终将会以失败而告终,但其间体现的精神力之美,如此打动人心,难以忘怀。
评分读完这部大部头之后,才发现托翁笔下的人物不是通过内容简介中短短的几句“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可以概括的。每个人物都在书中展现了他们向善的一面和缺陷的一面。另外读完了,也算明白了,在刺猬的优雅中为何女门房的猫咪叫做“列文”了,我也想拥有一只叫做“列文”的猫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